简介:在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全体党员干部和编研人员从2002年11月中旬开始。在院党组的统一安排下,结合我院实际,认真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准确地把握报告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院党组成员在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围绕十六大报告的主题,就13年的成就与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分别在五次会议上进行了学习探讨。参加中心组学习的有史志院各所、处(部、室)、服务中心、发行中心等的负责同志。现将院党组五位主要成员的发言整理摘编发表。(按发言先后顺序刊登)
简介:广东古称“百越(粤)之地”。广州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超过前代,海外贸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旧唐书》记载“南海郡利兼水陆,环宝山积”,“广州有海之利,货贝狎至”。到了宋代,广州对外贸易更加发展,当时阿拉伯及东南亚诸国的香药大多数先运到广州集中。香药主要是奢侈品,供统治阶级享用,其中也有些可作药用,如木香、乳香、安息香、肉豆蔻、苏合油等,宋人称香料为香药,焚香和薰香是宋代官僚贵族地主最常见的风习,尤其宫庭皇族大量焚烧香药以为享受。此外焚香礼佛,祭神耗用,疾病配药等数量也很大。广州对外贸易进口货中以香药为大宗,获利最多。宋代最早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全国海关,仅留广东粤海关一口通商,一时间“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广州成了洋货与土特产集散中心。这种千军万马奔向广州做生意的现象,当时被称“走广”,广州可谓盛极一时。清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地区商货荟萃之地。从广州出口的商品以茶叶、丝绸、织席、瓷器、爆竹为主,进口商品有毛织品、棉花、金属、香料和鸦片。
简介: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诗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诗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以君主为主要讽谏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性。《春秋》学派中的疑经新变、委曲发明的史学精神使士子在涉足经史内容时,往往对传统的经史之义进行大胆怀疑,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倡扬新说,促成了翻案体的产生。适应思想重建的要求,中晚唐史学开启义理之途,提倡以史治心,转变入史观念。这使史论体咏史诗多注意阐发史实背后的道德义理,具有儒学道德化、义理化的特点;从心性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赞扬奇节义士、高隐大德诗风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