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佛教在西域以及中土汉至南北朝时期所用音声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僧尼声明,二是僧尼以歌赞音声供养,三是世俗人等在寺院以俗界音声伎乐供养为用;对中土佛教之音声为用应该把握阶段性的变化。研究佛教进入中土初期之音声,最应把握佛教戒律的意义,考量佛教之于西域诸国所谓政教合一对以上样态之保障,认知佛教入中土诸多矛盾性之解决;经历了长期探索磨合,北魏文成帝时期沙门统昙曜面对中土佛教在戒律下的诸多矛盾提出以僧祗户和佛图户(寺户)供养寺院,经皇帝恩准遍及州县,之后百年中走出一条寺院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是改梵为秦或称“改梵为鲜卑”的典型模式,为中土僧尼持戒修行提供保障;从伎乐供养的视角看,中土寺院在长期实践中由寺户分离出专事音声伎乐供养的群体——所谓“寺属音声人”。佛教之音声理念对其后的影响在于,唐代所有官属乐人以音声人相称,这还是建立在同一身份、“配隶之色”的基础之上;辨清以上问题,则可相对清晰把握云冈石窟伎乐造像之音声伎乐供养人的身份和存在意义。
简介:音乐教育在中学时期是非常关键的,但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甘肃省会宁县会师中学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初,会师中学管乐团应邀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二届奥地利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并在金色大厅举行专场演出。在此文撰写后期的2016年9月,笔者又获悉在“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上,主办单位将特设奖项“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颁给了会师中学校长吴泰祥、副校长杜正权,以及阿富汗19岁女孩涅金·帕尔瓦克。④虽然国内几十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省内外的中学也不断前去学习取经,但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现象,这些新闻性的呈现并不具有学术研究性。
简介:古语:“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少儿学琴都将经过一个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这其中不管你“知之”也好,“好知”也好,或者“乐知”也好,都有一个决定因素融入其中,那就是——兴趣。所以想要每个学生都成为“乐知”者,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奥尔夫、柯达伊、铃木到国内的一些小提琴教育家,虽然他们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如何来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作为实践这一理念的前提,并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适合不同年龄心理特点和有利于个性张扬的游戏之中,以此来激活学琴的浓厚兴致,达到实践这一理念的目的。通过学习赵薇老师介绍的教育法,我看到“她”可以使学生学琴学得那么轻松,那么热爱提琴,就是溶入了学生们在学琴中好多喜闻乐见而又赋予天性的特殊爱好——游戏,从“玩”中感受到了学琴真有趣、很开心,继而把学琴当作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特殊娱乐。谈到以游戏激活学生的学琴兴致,提高学琴兴趣,我也有很多体会,因为凡是初学的学生,我一般均以游戏加以辅助教育,也从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学琴兴趣起了“推进器”的作用,现特举二例。早在一年前,当初有两名学生学琴不到两个月就提出停学,那天刚好我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