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正>我的前两篇文章均以“汉龠”为题,所讨论的是汉儒心目中的龠——一种竹制管乐器的专名。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汉世以往,龠在史籍记载中及各代宫廷大乐的实际应用中,其单管按孔之制已成定例。其“三孔”之说,显然来自许慎、郑玄等人,“六孔”之说,则秉承了毛亨《诗传》之解。汉儒龠说已成为三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的典范。在清理了屡有纷争的汉儒龠说之后,对于这一意义上可能有着较大变迁的古老概念,有必要加以更深入的探讨。笔者撰写前文时,因考虑到与“汉龠”这一特定概念的距离,有意将部分更深层的材料留后处理。今以此为基础,撰《余解》一文;并仍借“汉龠”二字,以续前文。

  • 标签: 特定概念 实际应用 史籍记载 汉儒 郑玄 许慎
  • 简介:只有出现了大批的小提琴作品和演奏家之后,才会出现小提琴训练教材.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小提琴大约于十六世纪中叶便问世了,但一直到十七世纪后半叶,才出现了像科列里这佯真正的小提琴家.小提琴的经典作品是从十八世纪开始有的,而十九世纪则是小提琴名家辈出、小提琴音乐灿烂辉煌的纪元,并且一直影响到时至今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标签: 随想曲 小提琴演奏家 练习曲 小提琴家 歌唱性 音乐表现力
  • 简介:杰出的德国大师保罗·兴德米特(PaulHindemith1895——1963)的作品与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形成了强烈对照。这首先说明这位作曲家的整个艺术活动的美学倾向性。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概念本身对他来说是荒谬的,为因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根本立场是艺术为一切人……兴德米特的积极人道主义立场和勋伯格上流社会的思想立场是背道而驰的”本世纪二十年代,兴德米特成了多瑙埃兴根、巴登——巴登、柏林音乐节的著著组织者与活动参加

  • 标签: 钢琴艺术 新维也纳乐派 巴登 赋格 勋伯格 和声色彩
  • 简介:2016年5月10日,在维也纳联合舞台旗下的莱蒙剧院举行了音乐剧《席克奈》的新闻发布会。该剧由《女巫》的作者史蒂芬·施瓦茨和维也纳联合剧院经理克里斯蒂安·施特鲁贝克共同创作,讲述的是关于歌剧《魔笛》的剧本作者席克奈及其妻子的生平,将于2016年9月30日在莱蒙剧院开始演出。

  • 标签: 新闻发布会 维也纳 克里斯蒂 《女巫》 《魔笛》 音乐剧
  • 简介:为更好地总结琵琶大师刘海先生在琵琶演奏、创作、教学、乐改方面的艺术贡献,探讨琵琶艺术在21世纪如何更好地发展,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共同举办的刘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2月17至19日在海南举行.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及专业团体,提交了论文30余篇,对刘海的琵琶音乐作了全面的研究和总结.音乐学家的与会,使得会议更具学术性.

  • 标签: 刘德海 琵琶艺术
  • 简介:<正>李斯特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一开始就集中在和声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声的“色彩解放”,表现在广泛地使用和声色彩,从而丰富了传统的和声体系。这很自然使人联想起拉克洛瓦,他对色彩的革新与李斯特的和声手法有着深刻内在的共同性。从色彩一词的完整意义讲,这两位艺术家都是真正的色彩画家,他们都赞赏色调鲜明的浪漫主义艺术。拉克洛瓦实现了绘画的色彩“解放”,使色彩摆脱了从属的地位,他的关于对比、中间色彩和反映学说都是预示了莫奈,马奈,诺阿的色彩的新发现。李斯特在充分利用前辈浪漫主义音乐家特别是舒伯特的经验基础上,将和声组合的色彩描写推进了一大步,在这方面开拓了许多新天地。甚至象瓦格纳、德彪西这样在和声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师也是沿着李斯特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 标签: 李斯特 浪漫主义音乐 和声色彩 和声手法 和弦结构 练习曲
  • 简介:是近代中西关系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关于他的研究文字不计其数,但提及他与音乐关系的文字却寥寥无几。世人大多知道赫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核心人物,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曾为中国音乐的西传做出过贡献。无疑,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有助于拓展中外音乐交流史的研究视野。

  • 标签: 赫德/中国音乐/西方/传播
  • 简介:本文基于对《即时投入》(JumpRightIn)音乐教材的分析,对教材中的音乐学习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思想、认知原则和心理基础进行逐层述评,并阐述了戈登在音乐学习顺序理论的建构,及其在教材开发方面的应用的贡献。

  • 标签: 《即时投入》 教材 音乐表象 音乐学习理论 课程思想 学习层次
  • 简介:竹笛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专业教师唐俊乔教授在竹笛演奏艺术上、竹笛专业教学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结她躬身舞台实践所获得的艺术经验和她以身作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对中国竹笛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唐俊乔 竹笛 《愁空山》 基本功
  • 简介: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桑桐的教材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丰富了许多中国音乐家和声学习的经历。然而,只有揭示这些教材中勋伯格、欣米特与库赫特的隐现,我们才能认识他们的理念是如何以微妙的方式渗透入中国艺术音乐的发展中。

  • 标签: 桑桐 勋伯格 欣德米特 库赫特 和声理论
  • 简介: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以一种音响的方式存在着。然而,当满足了纯音乐的需要时,一些作曲家会"编织"情节与情境来暗示某些音响之外的非音乐"材料",进而来加强其自身的意象性。在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莫里斯·奥阿(MauriceOhana1913-1992)的音乐作品中,寓言情节在他的作品中扮演着一种"实质性"的角色,与其作品呈现出的音响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奥阿把从所传承的伊比利亚文化中的寓言情节作为他创作的原型意象,赋予作品神秘的风格,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这些神秘、深奥的原型意象一方面成为作品非音乐材料的主题,同时也成为奥阿创作灵感迸发的源泉。可以说,这些非音乐的"材料"对奥阿的创作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意象 原型意象 原逻辑 神秘性
  • 简介:<正>本书作者是当代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及钢琴家,一九一八年出生于美国,曾在哈佛大学及库尔梯斯音乐学院学习,他的作曲教师中有瓦尔特·辟氏顿,指挥教师中有库塞维茨基和莱因。他在指挥及作曲方面的成就,我国音乐刊物早已有报道,今从略。

  • 标签: 伯恩斯坦 当代美国 哈佛大学 音乐学院 作曲家 指挥家
  • 简介:一直以来,对阿尔弗雷德.布伦尔(AlfredBrendel)的采访文章总是让读者与布伦尔本人觉得有些缩水。可以肯定地说,遗漏的是谈话中不时发出的颇具感染力的笑声、眼睛中讽刺的目光,以及用极佳英语表达思想时的超人口才、反复的调侃和非凡的语言感染力。而采访最后提及的往往是他生活在伦敦的三十五年半,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 标签: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语言感染力 音乐 友谊 表达思想 采访
  • 简介:山西绛州李行道,是元代平阳戏剧圈的重要作家,他的《灰阑记》不仅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佼佼者,也是最早传人日本、欧洲的作品之一。在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存在着看法不一甚至观点相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灰阑断案”故事的根源在印度,在以色列,还是在中国?(二)中、日、这些类似的故事属于异质变化?还是影响交融的结果?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故事 中日 异质 《灰阑记》 包公戏 学术界
  • 简介:<正>为促进演奏艺术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同时代作家的创作保持经常、紧密的联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意义上,作曲家兼演奏家的作用确是别人不可代替的。因为他们不仅掌握了作曲的奥秘,而且掌握了多种演奏手段,能够深入地揭示出乐曲的内涵,以至创造出新的流派。在当代俄罗斯苏联音乐生活中,大概没有

  • 标签: 谢德林 作曲家 钢琴艺术 协奏曲 音乐教育 演奏家
  • 简介:本文是刘海先生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二期)上的讲座实录。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前党委书记闫拓时教授主持。刘海先生针对本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畅谈青年教师如何成长与定位,提出在演奏艺术和歌唱表演艺术方面更需要有创作,将民族的和国际的“双轨”结合起来。

  • 标签: 中国乐派 刘德海 成长与定位 双轨 音乐创作 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