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乐户的考证,论及乐户在历代的发展及对音乐的贡献.又从编辑的角度出发,对各地的乐班进行论述,论及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技艺功底、族群关系、传承方式等,进而指出,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乐户与乐班在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不应低估,而且还应将其所作的历史贡献载入史册.

  • 标签: 乐户 乐班 传承 发展
  • 简介:福建南音器乐曲(亦称谱),每套器乐曲各有不同的旋法特征和多种的旋律展开手法,展现了不同的风格、意境.本文就福建南音器乐曲(谱)中三种特殊的旋律现象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求对南音器乐曲旋律特色的研究有所助益.

  • 标签: 福建 南音 器乐曲 旋律现象 骨谱 旋法特征
  • 简介:古曲套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藏中的珍品。据介绍,在山东西部地方最早流行的套由有“名曲十大套”。一九八○年六月,沈阳音乐学院举办一次古筝、擂琴独奏音乐会,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副教授领奏演出了“十大套”名曲中的第一大套曲(合奏),获得成功。最近他在写作学术研究文章《论筝的流派艺术》中着重介绍了这部套曲作品;这里发表其中的一部分。

  • 标签: 套曲 大板 流派 演奏 高山流水 汉宫秋
  • 简介: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与提高都离不开时代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求。民族声乐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时代的要求和大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终引领着先进文化、艺术潮流与歌唱审美的发展方向。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此,改革开放30年来亦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对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

  • 标签: 民族声乐演唱 歌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30年 教学 中国
  • 简介:声乐是一种人声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与“情”在表演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情”促使“”的发挥,“”表达“情”的内容。在歌唱艺术中,与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本文从实践出发,阐述歌唱中的与情。

  • 标签: 歌唱艺术 理解词义 正确呼吸 咬字吐字 声情并茂
  • 简介:在多声部音乐中,以五调式的本质特征为基础的音的纵向结合及其横向运动,通常称之为“五性和声”。五性和声中,音的纵向结合的结果,形成五性和声的纵向结构。建立在单一五音列的纵向结构是五性纵向基本结构,也可称之为五性纵向单一结构,而五性纵向复合结构则是五性纵向基本结构以各种不同关系的纵向复合。

  • 标签: 复合结构 多声部音乐 民间音乐 音列 五度 自然半音
  • 简介:人们常说,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综合艺术。这不完整。实际上,语言,在歌曲中,也很重要,甚至可谓头等重要。声乐教授,始终把歌唱的咬字吐字放在基础教学地位,字头字尾都很讲究。字之音,由声母和韵母拼接而成。没有了声母或者声母不清不准,也就没有了字之音,只剩下了韵,说话就像哑巴,咿咿呀呀,不知所云。或者歌者的嘴里像含着一块热豆腐,语言一塌糊涂。

  • 标签: “声” 声音 和声 综合艺术 教学地位 咬字吐字
  • 简介:这是一首在芬兰家喻户晓的民间舞曲,只要琴声一响,芬兰人肯定要随着乐声翩翩起舞。1962年我到芬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时学习了这首乐曲。当时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奏这首乐曲,当地群众就要跟着跳舞。联欢游行的时候,警察看到我在演奏这首乐曲,马上高兴得立正、敬礼,使我们大家都很高兴。

  • 标签: 乐曲辅导 基本练习 民间舞 舞曲 琴声 手风琴
  • 简介:<正>不久以前,北京首都剧场售票房前面拼着长长的队,等候买中央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的预售门票。开始卖票十几分钟以后票就卖完了,许多人得意地带着那蓝色的小票回去,也有许多人只得到了失望。听众为是否能买到交响乐演出的票而耽心,这是中国人民音乐生活中的一件新鲜事儿,它生动地标志着交响乐艺术已经逐渐在群众中生根;标志着交响乐事业十年来的进展。

  • 标签: 交响乐团 中国人民 管弦乐队 中国作曲家 音乐生活 第一交响乐
  • 简介:三幕歌剧《羽娘》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根据史书《唐本集》十三卷《李仙洲传》中的一段故事改写并创作编排而成的大型歌剧。2001年,我被特邀到沈阳军区前进歌团参加歌剧《羽娘》的排演活动,2002年8月,这部歌剧正式上演。

  • 标签: 歌剧 演绎过程 沈阳军区 2001年 歌舞团 排演
  • 简介:<正>早在1959年黎英海先生就指出,我国传统音乐中“绝非所有的都是单音音乐。特别是民间合唱(劳动号子)、戏曲音乐及民间乐队曲中,存在着明显的多声部因素,这是肯定的。只可惜这方面我们了解得很少,从前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也没有对这方面予以应有的注意”。时至80年代,我国传统多声音乐方面的事实材料可说是够丰富的了,对几十年前就“明显”的东西,本该都能“予以应有的注意”了,但实际上却并不那么简单。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美学导论》中就仍然认为:“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最根本的差异即在于一为横向,一为纵向;一为单,一为多;一为线条,一为立体。”按照这种观点,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就只有线条的单,而没有立体的多;中国人就只会进行横向的音乐思维,而不会从纵向上考虑问题。这种观点正是违背了“明显”的事实,由此可见,对于中

  • 标签: 打击乐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 属性 多声音乐 民间合唱
  • 简介:文章论述了欧洲18、19世纪著名作曲家所作器乐作品,诸如交响曲、奏鸣曲(或其中某一乐章)等一个侧面的表现手法。既阐述共同的、常规的手法;又提出特殊的手法或个人的特点。在分析乐曲这一部分的形成结构的同时,兼述作曲家所具有的精神或作品的意境。文中谱例一律为钢琴谱。

  • 标签: 起曲 毕曲 主和弦 属(七)和弦 转位 转调
  • 简介:这篇英文论文的汉译是笔者2015年春在中央音乐学院为研究生开“音乐形态分析与论文写作”讨论课的成果。原文作为范文在课上讨论。大家从这篇语言简明、研究扎实、极具前沿性的报告中学到了很多,深有感触。课程结束后,由参加修课的五位民族音乐学专业和一位美学专业的博士生自愿利用暑假分段译成中文,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后记 歌手 音乐学专业 论文写作 形态分析
  • 简介:2001年,我在学习、借鉴前辈对五性调式和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九五”规划项目——1999年度国家课题“五性调式和声研究”,并于2003年12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中国五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为名正式出版。现把我在研究过程中所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向诸位前辈和同行汇报,希冀得到大家的批评并展开讨论,以使对五性调式和声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进行下去。

  • 标签: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国家社科基金 2001年 规划项目 “九五”
  • 简介:,是中国周代固有概念,与乐密切关联又有区隔。佛教在天竺时期由于戒律形成了僧尼将音以为工具论和世俗以为伎乐供养论的两分样态。入中土的佛教为维系僧尼持戒修行,形成依附寺院伎乐供养的音人群体。经魏晋南北朝涵化,隋唐时期太常寺中官属乐人以音人定位,其后佛教将音供养与音法事合一,僧尼动乐现实存在,无需再有依附寺院的世俗音人。由是无论国家还是寺院都不再用音人的概念。

  • 标签: 音声 音声人 寺属音声人 佛教音乐
  • 简介:义亚"一均七律只能容三宫场,故一均只能有三宫"的理论不确!因为宫场这一概念并非中国所原有的,中国有无三宫以上,当参验事实.宫场框架被提出之合理性,须建立在中国所有的音阶都包括此五正声为前提,但中国与日本唐传雅乐调都包括有不含五正音的音阶.中国有四宫(音阶),且正就是燕乐之四调--声调就是音阶无关调式,所以古曲的主音才不与声调名相合,燕乐也才无徵调(音阶),宋元后角羽两调(音阶)才会失传.声调若只是调式,则笛上既有七律,就能吹出七调式么!那又为何只列出三种调式而不全部列出(七种或)五种调式呢?中国现仍有的以徵音、角音、羽音为主音的曲调,又是何时何地何以重现的呢?可知非是!

  • 标签: 一均三宫 均·宫·调(式) 调名 调号 “五声框架”说
  • 简介:在广西南宁市,有一个"小豆芽"手风琴俱乐部,在当地的名气十分显赫。2013年岁末,在俱乐部举行的年会上,300位琴童上台展示了俱乐部一年来的教学成果。在吴长飞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轮番上台表演了《小圆舞曲》《斗牛舞》《野蜂飞舞》等29首乐曲,孩子们娴熟的演奏,激起在场观众的一阵阵掌声。在这次俱乐部的年会上,还请来了世界著名的乌克兰手风琴演奏家瓦罗让先生作了精彩表演。曾获3次世界冠军的瓦罗让先生的演奏,让观众领略了当今手风琴的最高

  • 标签: 俱乐部 手风琴 南宁市 豆芽 《野蜂飞舞》 世界冠军
  • 简介:<正>有人认为唱黄梅戏就是要用纯真(大本嗓),但随着黄梅戏新唱腔的发展,音域比老唱腔宽,新唱腔的音域已超出真(大本嗓)所能演唱的高度了。因此,用纯真演唱的同志,遇到高音就喊得声嘶力竭,久而久之就造成声带水肿,声带小结等病变。还有人认为黄梅戏用真(大本嗓)唱不好,试用假练唱,其结果练出了假(小嗓),却失去了真(大嗓),虽然用假“解决了唱高音问题”,黄梅戏声音的色彩、风格却“变味了”,被否定为“这种声音不是黄梅戏的风格”,实践证明此路也不通。

  • 标签: 黄梅戏 假声 唱腔 音域 声带小结 高音
  • 简介: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传统宗教音乐的研究,在众多音乐学家的关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应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一则刚刚起步;二则不少音乐学家对研究相系的宗教尚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在研究成果上还存在着许多“圈外人”难以避免的不足,一些著述往往停留在纯音乐形态的介绍及分析上,而带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本文的作者昭慧法师,是台湾一位精擅佛门教理及戒律研究的比丘尼。祖籍广东梅县,1957年出生于缅甸,1978年出家,1979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现为福严佛学院教师。她又是位素养不凡的音乐爱好者,出家前曾是台湾广播电台业余合唱团成员。本文是她的近作,围绕佛教戒律非乐的态度,而佛教界又倡导音佛事的“矛盾”现象,结合佛教史的演进,从一个“圈内人”的宗教和美学角度,对佛教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前景作了比较充分而精辟的阐述,很值得研究佛教音乐的同仁参阅。此文原载作者《如是我思》一书,本刊在转载时作了部分删节。文中涉及佛教的一些常识性名词或术语,因篇幅有限,读者可查阅有关的佛教辞典,本刊不予另行注释。

  • 标签: 非乐 佛教音乐 思想 比丘尼 宗教音乐 《四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