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米芾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鉴藏家,他的鉴定与批评对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起到了"筛子"的作用,米芾对古代书法的鉴定与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他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天分对晋唐鉴定与批评名家的著作进行了选择性的继承。在批评方式上,南朝袁昂《古今书评》对米芾的书法批评影响很大,对二王书法的鉴定与批评更多地受到了南朝虞龢《论书表》和唐李嗣真《书后品》的影响,窦氏兄弟与褚遂良则直接给其提供了鉴定方法和鉴定结果。

  • 标签: 米芾 书法鉴定 书法批评
  • 简介:刚田是一位书法篆刻家,他的艺术成就并不以理论研究为标志,他的主要志趣和精力投注于创作。然而正是在深入创作的实践中,他对理论有了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理论的起点是创作-归依仍然是创作。当然,这不等于说刚田的理论研究是浅层次的,他的研究涉及了书法篆刻的史学、美学、批评、技法、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但具有相当的深度,且还发前人所未发,见解独特。

  • 标签: 创作 刚田 研究 理论 书法
  • 简介:林风眠先生艺术哲学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为’为艺术战”.他“为艺术创作战”.也”为艺术教育战”.二者殊途同归于他对民族的大爱。儒家,道家、禅宗的哲学思想在他“为艺术战”的一生中实现了合流,这使得他的百年人生分外开阔与厚重。

  • 标签: 林风眠为艺术战 艺术创作 艺术教育
  • 简介:在"士人画"理论的指导下,苏东坡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人画观点。这些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皆影响至远。绘画统于"道"与"德"与"占色而画,画之陋也"是苏东坡文人画思想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全面完整地认识苏东坡文人画思想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标签: 苏东坡 文人画思想 于“道”与“德” “占色而画 画之陋也”
  • 简介:精神的自我创造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艺术家借助以往的历史文化来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培育自我艺术品格,最终通过自己的作品回报历史,并以这种方式融入历史文化的长河。艺术史就是这样形成了文化共性的河流,不断吸收个性的支流,不断向前延伸,中华民族艺术史正是这样演绎了数千年。本期刊发张卉《龚贤艺术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龚贤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博学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晚年课徒授画的艺术教育之路,贯穿在他的创作和著述中,为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提供了可能的进路。韩雪松《〈画品〉中的"比方陆氏,最为高逸"发微》,文章结合魏晋之际艺术精神极其自由的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的画论考辨,揭示了才性论盛行对绘画与画论的影响。

  • 标签: 艺术教育思想 人文价值 龚贤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史 历史文化
  • 简介:无论是董其昌代表的正统派,以心学来解释画学,还是龚贤等大批遗民画家,选择"复古",从儒学内部寻找传统之源,其实都是对此际传统绘画出现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本文结合龚贤的画学思想,提出认为"复古"即是回避自我的传统看法,恰恰是没有领悟"心源"的内涵,才没有抓住传统的实质,而这个根源不在别处,就蕴含在传统思想内部。所以,龚董二人所做的,是回到生命境界的本源上,找寻思想的灵魂,从而为此际绘画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 标签: 龚贤 董其昌 复古 心源 生命境界
  • 简介: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本文拈出“观物”与“观我”、“对待”与“旁通”、“物一无文”与“物无一则无文”三对范畴,对其关于书艺之本质论、发展论和方法论的审美理想作了简要考察,认为“辩证”是刘熙载书艺思想最突出的表征,而且刘氏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矛盾关系的辩证本性的探讨,较其前人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本文同时指出,刘熙载关于书艺的理想境界是“中和”,而“中和”也是其辩证思想的最终价值取向。

  • 标签: 刘熙载 文同 自觉 学思 审美理想 古典
  • 简介:徐悲鸿(1985—1953),原名寿康,别署江南布衣、东海王孙、黄扶等。江苏宜兴人。七岁学书,九岁随父徐达章学画,早年入上海震旦、明智大学学习。后东渡日本,翌年赴法,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弗拉孟画室学习西画。,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国立艺术院院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在绘画创作上,他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在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上吸取西画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上,他推崇自然天真之美,书风雄强洒脱,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 标签: 书法风格 徐悲鸿 美学思想 中央美术学院 大学学习 高等美术学校
  • 简介:包世臣是推动清代碑学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呢?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学术背景出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并从包世臣本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广泛交游在“包派”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播途径特别是包世臣论著的大量出版在“包派”形成中的媒介因素。

  • 标签: 碑学 经世致用 出版业 包世臣 书法艺术
  • 简介: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1917年上任北大后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出治学为本、砥砺德行和尊敬师长三条主要学习宗旨。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巨大,"以美育代宗教"一说拉开了中国近代美育的帷幕,通过美学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整一,由民族文化、个人主体性和道德性挖掘,对审美教育的非功利性强调,蔡元培以研究为本和艺术启蒙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现代性文化中心和中西融合的局面。

  • 标签: 内在 超越性 文化学统 美育 审美现代性
  • 简介:苏门四学士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书论思想。黄庭坚以禅论书。晁补之重意师心。秦观“不以法度病其精神”。张耒尊唐重法。“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的影响。

  • 标签: 苏门四学士 书论思想 影响
  • 简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历史性的嬗变过程。在北宋时期出现的书家群体,对于中国书法史(尤其是明清阶段)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美学思想 书法艺术 米芾 中国书法史 中华民族 嬗变过程
  • 简介:梁启超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趣味教育”思想的学者,他把趣味当作教学的目的,提倡“无所为”的学问趣味等主张,对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将结合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现状,浅谈其趣味教育思想对儿童美育的一些启示。

  • 标签: 梁启超 趣味教育 儿童美育
  • 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少丧父家贫,母教以荻画地学书。少长。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景祐间(1034—1038)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反对宰相吕夷简被贬,他作书斥司谏高若讷,因责夷陵。

  • 标签: 欧阳修 书学思想 再认 书法理论家 政治家 文学家
  • 简介: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金城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画家、教育家。他不仅对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这两个近代重要的绘画社团的发起与成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出了大批绘画人才,其艺术教育思想颇值得后人学习与研究。金城(1878—1926),名绍城,字巩伯,一作巩北、拱北,号北楼、藕湖、藕湖渔隐,浙江省归安县南浔镇(今属湖州)人。诗书画印全能,画则山水、人物和花鸟皆擅,能工能写,师法宋元,

  • 标签: 巩北 中国画学研究会 艺术教育 中国画坛 教育思想 湖社
  • 简介:中国画是一古老的画种,其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大师都有所突破,有所变化,追溯其源流,从画理到技法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寻求自我80年代初,长期闭塞的中国改革

  • 标签: 中国绘画 传统哲学 中国画 "天人合一" 艺术观 意象
  • 简介:王铎的书法在晚明时代无疑是崭新而激进的,但崇古始终是王铎书法思想中的核心观念。除非作较深层次的分析,我们是不易洞察这二者之间相统一的内在关系的。这也使得王铎的书法风格、思想观念如果只从其中一方面看,很容易引起不贴切的评价甚或误解。好在书作本身还是较为直观的,随着书学界对王铎书法关注的日渐密切,除了狂放之外,人们渐渐对他“如灯取影”般的学古功底有了相当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并旨在将这一认识拓展、深化,以期揭示王铎的书法思想的关键。崇古观念既是本文所认定的王铎书法思想的主流,对此观念一作剖析便成为本文的重点。这种剖析,既有对有关言论的直接研究,又有对应证这一观念的书法实践中典型事迹、作品的引述,从而试图使这一剖析既是理性的。又能较为直观。王铎的崇古观念有直抒胸臆式表达,即文中的崇古部分,也表现为方式方法,即承古,又寓于由此方法得出的认识成果,即文中的审美主张。客观地说,王铎书法思想还不系统,崇古观念更是散见其中,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认定了它相当的理论色彩。通过对它的研究,至少有助于我们对王铎书法和书法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建立起二者之间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王铎的理论提请我们有必要对书法理论史上与中庸平和观念并驾齐驱的另一思想伏流作足够的重视,这便是崇尚艰难、奇怪、骇人耳目的美。尽管王铎的某些论点令人惊讶甚至费解,但其观念上的崇古,实践上终身不懈的学古则是勿庸置疑的,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通过王铎个案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这一永恒的艺术法则,这正是本文的结论所在。

  • 标签: 王铎 书法思想 审美主张 书法实践 书法理论 书法风格
  • 简介:东晋王羲之早期的隐逸是身在庙堂、心在山林,魏晋南北朝郭象的《庄子注》主旨是"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庙堂和山林的结合终究只是哲学体系上的理论结合,现实中难以实现。王羲之自誓文之后远离庙堂彻底归隐。王羲之的隐逸,不仅有郭象玄学的理论背景,而且有江熙、沈居士、孙绰等众多人参与其中的整个社会上层关于玄学山林和庙堂关系大讨论的背景。

  • 标签: 王羲之 隐逸 郭象 山林 庙堂
  • 简介: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着名史学家,作为一代“通儒”,他在金石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在其着作《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和《潜研堂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大量的书法理论观点,其书论大多以史家视角阐发书法史,以学术化的态度回归“史”的学科本位,对于後世书法史研究颇有启示。

  • 标签: 钱大昕 书法 金石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