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正>碰巧,王佐良先生在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的两个论文集,我都参加了编辑工作。记得看他的第一本论文集时,虽不时为文章中的精辟见解叫好,却明显感觉到作者写那些文章时受到某些清规戒律的束缚,因而行文中免

  • 标签: 外国文学 作品 英国文学史 创作思想 出版社 西方现代派文学
  • 简介:本文认为,古代希伯来文学具有鲜明的悲喜剧性,具体表现为悲喜剧形象的二重性、悲喜剧结构的二重性及悲喜剧审美效应的二重性;文学的悲喜剧性源于该民族强烈的悲喜剧意识;文章将从希伯来民族对悲喜剧命运和性格的独特体认、“犹太精神”的悲喜剧审美内涵、对犹太教神学固定解释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方面揭示该民族悲喜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强调了特定的流浪史程、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决定性作用。有关中国古典戏剧和印度梵剧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人涉及,但对于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悲喜剧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还缺乏认识和重视,还是正在起步的东方美学和尚未建立的犹太美学的一个空白点,所以,本文试图为希伯来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悲喜剧美学的视点,这是在广义的戏剧性、戏剧意识、戏剧审美范畴意义上谈论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戏剧体裁或艺术形式范围。

  • 标签: 悲喜剧 文学研究 戏剧体 中国古典戏剧 流浪 审美范畴
  • 简介:《台湾女性文学史》是一次成功的区域女性文学史实践,它在史料整理、地域色彩、性别文化与批评等方面颇具特色。其努力,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走向成熟与细化的趋势。通过对三百多年台湾女性生活、文学创作与女性意识变迁的历史梳理,勾勒了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发展轮廓。

  • 标签: 台湾女性文学史 性别视角 女性意识 文化变迁
  • 简介:《伤逝》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自发表以来,研究者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运用各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不仅证明了它的多义性,更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涓生的精神变化。

  • 标签: 《伤逝》 精神分析 力比多 鲁迅
  • 简介:在《兄弟》中,余华通过描写“文革”时代和“改革”时代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在荒诞现实的叙述中揭示了不同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相同生存问题,体现着作家的人文关怀。

  • 标签: 《兄弟》 欲望 人性
  • 简介:《赞美》是穆旦写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穆旦还在大后方的昆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首诗里所写的场景,都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南方大地上辗转流徙、颠簸飘泊的生活经历。诗歌的题目是“赞美”,他在赞美什么呢?是在苦难的

  • 标签: 穆旦 《赞美》 诗歌 民族精神 意象 艺术风格
  • 简介:在小说中,索尔·贝娄塑造了一位精神失落但努力拯救自己的美国富翁形象.小说中聚焦的一直困扰着主人公尤金·汉德森的问题,即他内心发出的"我要"的呼声正体现了他的精神危机,而这种精神危机则是源于他的社会自我和纯粹自我的矛盾冲突而形成的.尤金·汉德森为了寻求自我救赎、平息内心的焦灼,而远遁非洲,在远离美国现代文明的非洲土著部落成为雨王,他的社会自我发生变化,而与此同时他的纯粹自我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最终两者达成和解,使他在求索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蜕变.

  • 标签: 美国 小说 《雨王汉德森》 索尔·贝娄 精神危机 人物形象
  • 简介:傅菲的饶北河系列散文中,河流与村庄是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在对乡村河流的描写中折射出渺小卑微的人物的命运与疼痛,从乡村衣食住行的一个个具体物象中去理解生活。傅菲是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是个为语言而活着的作家。

  • 标签: 村庄 河流 文体意识
  • 简介:莫里森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中国电影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面广,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是现代电影的主要特色。而反映女性题材的电影不是很多,女导演拍出的表达女性心理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人·鬼·情》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本文将从逃离主题、呼喊主题、回归家乡主题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重点审视。

  • 标签: 黄蜀芹 《人·鬼·情》 逃离主题 呼喊主题 “回归”
  • 简介:格雷厄姆·斯维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荷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托尼·莫里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一位重要女作家,她对经历社会变革群体以及人们对变革做出的反应格外关注,忧思共同体文化的未来。论文以菲茨杰拉德的早年经历、成年后的《世界评论》办刊经历与撰写的评论、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为研究素材,阐释她早期文学思想中的共同体意识,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培育小而意义重要的精神共同体;重建和复兴战后英国共同体;憧憬建构一个深度共同体。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共同体 早期文学思想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的亲密女朋友的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和双性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性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 标签: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 简介:本文以提问的方式与乐先生展开对话。从乐先生的七十年北大历程,可知她所取得的成就,既与自身永不停止精神求索有关,同时也离不开两代汤先生的恒久支持与宽容;乐先生认为,现代中国的时代需要以及中国知识人的忧世情怀使得她的比较文学研究始终是以中国自身的问题为焦点,而论述的展开则以新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为基本诉求;在方法论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研究。研究的水平上去了,方法的问题也会跟上去;她还要求把关注的层面做进一步的扩大,不光是在比较文学的层面上,而且还要在跨学科、跨文化以及人类命运与精神共同体的层面上来关心和讨论问题。最后,乐先生还就意味深长的“无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乐黛云 中国比较文学 方法论 精神求索 忧世情怀 人类精神共同体
  • 简介:虽然从文体、语言形式等层面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与苏轼的诗词文差异极大,但从深层意蕴、内在精神层面看,二者都有对世事人生悲剧·陛的透彻了悟,以及基于这种了悟之上的博大爱心,闪动着人性中最悲悯的善意和最宽厚的温情,体现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和感动后世的共同因子。对这种相通与传承关系的梳理与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理解《红楼梦》的文化渊源与丰厚包蕴。

  • 标签: 红楼梦 苏东坡 文化传承 洞彻人生 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