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曲谱研究》一书,被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选入1997年度《传统文化研究丛书》。至此,我断断续续从事了15年古代戏曲曲谱研究专题,可

  • 标签: 曲谱 古代戏曲 曲学 格律谱 文化研究 理论价值
  • 简介:咏茶赋是中国茶文化中一朵奇葩,与咏茶诗词曲等一样具有自身独特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从作品数量上来讲,历代咏茶赋数量可谓寥寥,两宋咏茶赋数量为各个朝代最多,但存世可考也仅仅有五篇。从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上来讲,这五篇咏茶赋却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两宋茶文化独特风采,同时展现出辞赋这种文学体裁在宋代发展流变。

  • 标签: 宋代 咏茶 研究
  • 简介:伊什梅尔·里德和菲利普·罗斯学院派小说《春季日语教程》及《人性污秽》再现了现代大学在种族、身份、性别、性和表征政治等问题上文化多元主义诉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主人公普特帕特身份认同危机及希尔克身份认同失败根本原因,分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自身最终异变为"幽灵"过程,探讨里德和罗斯对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之下"政治正确"文化潜规则进行反思。"政治正确"导致"政治不正确"行为造成普特帕特和希尔克身份认同危机和失败,而这正是文化多元主义本身暗含危机。

  • 标签: 伊什梅尔·里德 菲利普·罗斯 身份危机 政治正确
  • 简介:如果说人类历史上作为工业革命第一批产物印刷出版物即书本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途径,那么20世纪末数字化电脑及网络出现则无疑又一次引起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方式革命.本文从网络对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所产生6大影响入手,结合具体例证说明网络神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的确确已经正在、并将长久地影响和改变我们对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看法及做法.为此,我国当前外国文学研究应当积极采取对策,加快网络建设以适应网络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网络化新要求.

  • 标签: 网络 重塑 文学创作与批评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叙画诗被称为“用语言再现来表现视觉再现”一种诗歌类型,它主要反映了文字和图像之间关系,而文字和图像关系在性别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在叙画诗中,语言/男性主导着,甚至压迫着沉默图像/女性。彼得拉克在他《歌集》中对劳拉叙画诗式描写有着非常强烈“恋物”情结,劳拉时常被表现为零碎物品:珍珠,黄金,玫瑰,雪等等。这类型叙画诗式描述反应了诗人野心——他想要“物化”他爱人,使她成为一个永恒静止,沉默艺术品,以承受来自男性凝视。因此劳拉并不是一个和彼得拉克互动,活生生爱人,她被转化成一个偶像,一个永远都得不到物品,不断为诗人情欲凝视所追踪。在彼得拉克“物化”劳拉过程中,他成功地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女人”。然而,诗人意识到人类语言空虚,他发现语言并不能代替劳拉“在场”。劳拉永恒缺席另一方面也不断刺激着诗人去寻找一系列“能指”去替代她在场,最终劳拉女性形象在过剩“能指”中被扭曲。

  • 标签: 叙画诗 彼得拉克 《歌集》 性别 诗学
  • 简介:17世纪多恩研究,围绕“才”和“象”这对核心观念,经历了品评、颂扬、反思三个阶段。反思预示着20世纪理论争鸣,而品评和赞扬则揭示了人们对16世纪末那种典雅、细腻、优美、极富乐感抒情诗传统摈弃。17世纪研究尽管有着强烈品评性质,但分析较为肤浅,反思也不系统,却反映了当时英国诗坛基本走向和一般状况,特别是琼生、卡洛、德莱顿等人评价,更对后来三百多年多恩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即便在今天,有关多恩研究选题依据、分析方法和基本走向,连同多恩诗类别划分和核心概念,都可见到17世纪影子,甚至研究重点、研究空白、争论焦点、审美关照等,都显示出对17世纪多恩研究一种回应、继承与发展。

  • 标签: 多恩研究 17世纪 品评 颂扬 反思
  • 简介:海明威作为文学大师,他文学语言简约、生动、精准、含蓄,蕴藏着深厚内涵,其作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海明威作品,人们主要围绕审美风格与语言进行研究,对审美风格与语言相结合研究较少。外加,我们主要依据翻译成中文版本作品来进行研究,因中英语言存在一定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研究效果。本文以《老人与海》原本为基础,从语言学角度切入,研究作品审美风格,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老人与海》 审美风格 构成 语言学 研究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狂欢节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从好莱坞电影、通俗期刊、电视搞笑肥皂剧、摇滚音乐等等之中都不难发现这种文化影子。巴赫金狂欢理论精髓就在于其狂欢精神体现,亦即狂欢节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和颠覆性。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创造性地运用了巴赫金狂欢理论分析了美式摔跤比赛中身体狂欢及其隐含各种权力关系和政治力量。

  • 标签: 狂欢节 狂欢理论 大众文化 摔跤比赛
  • 简介:互文关系一直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焦点之一.本文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当代历史文化多元语境呼应,把研究重点从与其他个体文本之间渊源关系移至小说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联系.本文指出既引入历史文本又对其进行质疑解构,是一个各种话语、声音、体裁相互争鸣动态互文.

  • 标签: 互文关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洼地》 文学评论 英国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评介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著述中文翻译以及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研究基本面貌和研究重点转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代表人物,到拉康思想继承人,再到当代资本主义无情批判者。中国学者们不断调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从而趋向齐泽克过程,也正是他们汲取齐泽克理论成果来应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诸种问题过程。齐泽克是“不能被整除剩余物”,那个被整除幻象挤压掉余数/冗余物,才是批判性揭示社会现实裂隙所在,是未来原创性思考诞生母体(Matrix)。讨论他著作在中文世界传播、接受以及研究情况,亦是国内学界在“理论之后”平淡时刻里,再度反思与探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一个契机。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拉康
  • 简介: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研究始自个人博士论文,而我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ChreiainLateMingChina:TwoStudieswithanAnnotatedTranslationofAlfonsoVagnone’s“IllustrationsoftheGrand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是一本有关马若瑟专书,内容和马氏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 标签: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观点,从毕晓普《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蒂姆·伯顿是好莱坞著名"鬼才电影大师",他电影以塑造各种鬼神莫测的人物而闻名。在塑造这些角色时候,伯顿凭借天马行空视觉设计理念和童话般浪漫梦幻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心。对伯顿电影人物研究,应该从揭开其电影人物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设计的人物是伯顿电影世界最绚烂迷人风景。

  • 标签: 蒂姆·伯顿 人物塑造 哥特 视觉设计 动画
  • 简介:随着影视技术发展,文学阅读及批评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关系究竞如何?改编原则与理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视觉产品在文学教学中有什么意义?本文从电影时代文学研究语境、述说文本时代与文本述说时代、传播意义与受众范围革命等几个方面探讨改编研究起源、发展和研究意义。文章认为,改编研究彰显了文学作品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文学与其他媒介互动重要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

  • 标签: 改编 文学 银幕 跨学科研究
  • 简介:<正>在纪念德国伟大诗人兼思想家歌德逝世150周年之际,董问樵先生为我们献上《浮士德》新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早在新译《浮士德》出版之前,我曾先睹为快,陆续读过其中部分译文章节,这回开卷重温,捧读之下,获益非浅。歌德《浮士德》悲剧诗问世,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左右(第一部1808年,第二部1832年)。150多年来,这部博大精深世界名著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甚至同一文字也有多种译本,驰誉瀛寰。据笔者所悉,至今中文译本《浮士德》已有六种:有莫甦(1926年启明书店)、郭沫若(1928年上海创造社)、周学普(1934年福建永安东南书局)、顾寿昌(出版年代不详,上海北新书局)、董问樵(1982)和钱春绮(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指全译本而言)我曾先后读过郭、

  • 标签: 浮士德精神 歌德 福建永安 翻译 全译本 译者
  • 简介:五、本来面目与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与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四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