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塑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孤独和异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文试以《乔迁》为例,分析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
简介:《德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研究李乐曾同济大学自70年代末恢复对德传统联系以来,正成为中国对德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中—德两国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德国。在进行德语教学的同时开设《德国概况》课,已成为介绍德国、认...
简介:本文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书母题为关注焦点,首先勘察两起死亡事件分别作为写信动因与寄信条件,由此剖析信件在恋人沟通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然后挖掘情书的多重矛盾性,即自陈隐私与披露对方、曝光与匿名,第三部分从男女主人公回忆与健忘的对比出发,展示其中所蕴含的叙事手法和两性角色模式。
简介:施密特赞扬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改革思想及中国的改革成就,强调中苏改革有两大区别,阐述了对德国问题和国际关系的看法。
简介:本文着重介绍了新生代女作家英卡·帕莱及其处女作《女拳师》,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赫尔曲折的生活经历。作者在小说中用一种尖刻、明了、能抓住读者心理和生动的语言、以一种无奈的眼光描写了过去和今天都身受重负的大都市柏林,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地借助语言写出了“痛苦的诗意”。
简介:
简介:EinalterTibeteppichDeineSele,diediemeineliebet,IstverwirktmitihrimTeppichtibet.StrahlinStrahl,verliebteFarben,Sterne,diesichh...
简介: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简介:在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伴随着反犹思潮的出现,曾经作为德国大都市文化象征的柏林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文化家乡的指涉含义。由于纳粹对犹太人形象的异化,以及种族隔离政策激起的政治流亡和反抗,柏林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逐渐淡漠,被政治情结消解。这一现象在30年代多位作家关于柏林的描写中都得到了体现。
简介:1990年10月,两个德国统一了。从国际法意义上来说,两个德国并存的历史从此结束。然而,思想观念是无法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同时被割断的,今天德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整整40年,两个德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方向发展,由此造成的双方人民在心想观念上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鸿沟,并没有随着统一而自动消失。
简介:因果关系的确定问题一直是法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德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司法实践确立了"私人保险"和"法定保险"的两元因果关系认定体系,同时在"私人保险"领域实行"比例因果关系"认定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在实践方面,保险案件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具有认定上的单一性的弊端,简单化地认定因果关系,不加区分地确定认定标准,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效仿德国,确立的"两元性"的因果关系认定体系,对我国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简介:设于同济大学的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会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于2010年6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成功举办第五届德语专业青年教师翻译教学培训。来自全国各地42所高校的55位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德国高校的7位翻译课程资深教师担任本次培训主讲,他们分别就翻译理论与实践、德汉口笔译互译等教学问题与学员们进行了交流切磋。
简介:2006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法培训班于2006年2月12日至2006年2月16日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培训活动由教育部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承办,并受到了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的资助和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热情协助。
简介:今年11月25日是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在上海召开,德国问题研究所以主办学术会议的方式纪念所庆.
简介: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研修班于2013年4月11-14日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德语系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承办,并得到了德分委四级考试中心的鼎力支持。此次培训专题为“语言学教学”。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中德教学专家担当主讲。
马丁·瓦尔泽小说的现代性——以短篇小说《乔迁》为例
《德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研究
“我那向你逃离的痛苦”——论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书母题
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谈国际关系等问题-记施密特同我的一次谈话
英卡·帕莱和她的处女作《女拳师》——一部压抑而又打动人的城市小说
西方翻译理论向跨文化交际层面的转变及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一点再思考(下)
情感,语言与形象的完美结合──艾瑟·拉斯凯-许勒的诗歌《一块古老的西藏地毯》赏析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以19世纪初至一战前的德国为例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欧洲国家在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掠影
寻求一个文化身份的新起点——纳粹德国及流亡犹太作家文本中对柏林的文学审视
“一个国家,两个社会”——从两德统一三周年谈东西部之间观念上的鸿沟
德国“私人保险”和“法定保险”中因果关系认定的“两元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0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翻译教学培训成功举办
2006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法培训班在同济大学举办
理论与应用并重 科研与教学并举——写在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之际
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语言学教学研修班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