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人类活动开始那一刻起就产生了的调查研究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门类和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学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理论和创新方法不断完善,代表性著作不断推陈出新,教育培训也相应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科学门类。对比起来,与之相伴相生的调研写作,不论哪个方面都不可望其项背:理论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人员和成果寥若晨星;尤其至今未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理论教材问世,使规范化的调研写作理论教育和培训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了整个调研活动的质量提高和调研事业、调研文化发展。对此,本文就如何建立调研写作学问题,做个初步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简介: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去”或者“X来/去”前动词的分布情况找出动词的小类,发现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这个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说明汉语的理据性。
简介:<正>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相近、但结构不同、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子,叫做同义语法形式。研究同义语法形式,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使用场合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第一句,如果写成“……墙外有两株枣树”,那就是通常的平淡无奇的说法,不能产生“力”,亦即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在先写了“一株是枣树”,初步突出了“枣树”,按通常的语言心理来看,接着很可能是“还有一株是柳树”之类的说法。谁料竟是“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此所谓于意内见意外,于不可能中见可能,真是天工神斧落笔不凡。从修辞学上说,这几种说法叫做同义语法形式。第一句,还可以写成“……有两株树在墙外……”,那就是介绍情况的句子,用“有”字来引进“树”。现在写成“……墙外有两株树……”,这是一种“存现句”,这种句式一般用于描述环境,鲁迅在这里正是描述环境的,可谓贴切无比。第二句,也可以写成“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冷眼”。“睒”是施受两属的动词,“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既可以是“睒着”的宾语,也可以是“睒着”的主语。但表达效果不
简介:<正>称谓强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确实值得研究。社会的变动引起社会和语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名与实之间的不协调,反映在现在的称谓上便是有实无名和名实不符的变异现象比较突出。因而出现缺环与泛化的混乱。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在某种场合下找不到合适的称谓陷入尴尬局面的经验。这里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原因。语言学工作者对称谓的不断涌现不能充当“交通警察”,指手划脚,强求一致。由于交际上的需要,最终总会有合适的称谓出现的。语言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当称谓发生局部混乱,暂时失去平衡时,它能主动调节,从局部的无序走向有序。
简介:<正>《现代汉语动词句式词典》选取了1000多个常用动词,用义项出条,近2000条。义项的划分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以语义组合功能的异同为标准进行了删并。比如“影响”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另一个是“妨碍”,两个义项在语义组合中功能基本相同,所以合为一条。下面,我就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做一点说明。一、动词分为六个小类:他动,自动,外动,内动,系属,领属。他动:主体为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涉及客体的动词。如:核对,怀念,重视,感谢,研究,养活,喝,糊等。自动:主体为动作的发出者,动作不涉及客体的动词。如:走,跑,站,飞,爆发,工作,休息,出差,开幕,毕业等。外动:主体非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涉及客体的动词。如:碰见,知道,丢失,懂等。内动:主体非动作的发出者,动作不涉及客体的动词。如:病,死,疯,飘,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