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中医疗法对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160例归为对照组(开展小针刀治疗),余下160例归为观察组(开展棍针治疗)。对照组男89例、女71例,年龄(53.25±6.78)岁;观察组男92例、女68例,年龄(53.40±6.20)岁。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改善有效率与治疗前后颈肩部及头部疼痛评分和上肢麻木评分情况。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照组的眩晕改善有效率为98.13%(157/160),高于观察组80.63%(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肩部及头部疼痛评分分别为(1.48±0.38)分、(0.82±0.2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8±0.40)分、(1.58±0.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颈源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上肢麻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颈源性眩晕患者治疗后上肢麻木评分分别为(1.90±0.58)分、(1.94±0.52)分,均低于治疗前(5.40±1.35)分、(5.32±1.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源性眩晕患者采取棍针治疗对颈肩部疼痛和头痛症状有良好疗效,小针刀治疗对于眩晕症状有良好疗效,2种疗法均能改善上肢麻木症状,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FRND)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CLN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CLNT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RND组(76例)与颈淋巴结结核病灶清除术(CLND)组(76例),FRND组采用FRND治疗,CLND组采用CLND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淋巴结清除效果、复发率、颈功能和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CLND组比较,FRND组术后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与CLND组比较,FRND组淋巴结清除数量较少,复发率较低(P<0.05);术后随访1年,FRND组术后颈功能正常率(97.37%,74/76)、切口愈合良好率(98.68%,75/76)较CLND组(80.26%、78.95%)高,P<0.05;FRND组并发症发生率(2.63%,2/76)较CLND组(13.16%,10/76)低,P<0.05。结论采用FRND治疗多发性CLNT,无需过多清扫淋巴结,并发症少,可减轻对术后颈功能和机体恢复的影响,且不会增加复发风险,可提高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再植离断耳廓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耳廓离断伤11例,其中完全离断2例,不全离断9例;手术距受伤时间1.0~8.5 h,平均5.5 h。运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损伤的耳廓动脉、静脉,术后予抗凝、解痉、预防感染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1例均完成再植,其中7例血管断端直接吻合,2例行静脉移植修复,共吻合血管17条。术后发生静脉危象1例,经切口放血后缓解,余10例顺利成活,外形满意;经6~26个月随访,再植耳廓外观良好,伤口瘢痕不明显。结论应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耳廓离断伤,可提高微小血管吻合成功率,减少血管危象,提高耳廓再植成功率。
简介:摘要50岁男性患者,上下肢血压异常,行胸腹部CTA诊断腹主动脉离断,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胸降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后随访半年,上下肢血压基本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结合神经、血管、肌腱转位治疗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4月-2019年6月,收治伴有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均为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离断平面:掌骨水平1例,掌指关节水平3例,近节指骨5例,指骨间关节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3.0 h,平均1.5 h。掌侧软组织缺损3.0 cm×1.0 cm~2.5 cm×0.8 cm,均应用神经、肌腱、血管一期移位再植,掌侧软组织缺损应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进行修复。术后患者门诊随访4例,电话随访6例。结果10例再植指及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肿胀瘀血,远端有张力性水疱,结痂换药后成活。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4个月。再植指皮瓣血运良好,拇指对掌活动可,全部患者均恢复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8例,良1例,可1例。结论应用拇指桡背侧逆行筋膜瓣结合神经、血管、肌腱转位的方法治疗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可以有效地保留拇指的长度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伤性睫状体离断连续缝纫式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3例(13眼)外伤性睫状体离断合并眼内其他闭合性损伤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同时采用内路法连续缝纫式缝合复位离断的睫状体,并对其疗效,手术优点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期间经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前房角镜检查,所有术眼睫状体复位良好。B超及眼底镜检查无视网膜脱离。除2眼术后2~3 d有一过性高眼压外,所有术眼随访期间眼压均正常,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其他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论:睫状体离断内路法连续缝纫式复位术创伤小,手术效果佳,可与虹膜、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同期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相关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2020年1—8月收治的31例颈肌阵挛患者,分析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对所有患者均行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71%),女性9例(29%),平均年龄27.8岁。颈肌阵挛最常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n=8),其次为癫痫(n=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n=4)、焦虑抑郁状态(n=3)和打鼾(n=3)等。共监测到555次颈肌阵挛,89.5%(497/555)的颈肌阵挛发生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颈肌阵挛指数(5.8)明显高于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颈肌阵挛指数(0.2)。48.3%(268/555)的颈肌阵挛伴随脑电觉醒,0.7%(4/555)致患者清醒,2.7%(15/555)伴随肢体动作。结论睡眠相关颈肌阵挛多见于REM睡眠期,可出现在有睡眠障碍性疾病及癫痫的患者。颈肌阵挛的生理或病理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1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3例)与对照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颈项部肌肉压痛、颈肩背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疼痛递质因子水平包括P物质(SP)、前列腺素E2水平(PGE2)。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87/93),高于对照组的83.87%(78/93),P<0.05;治疗后,两组颈项部肌肉压痛、颈肩背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C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CA评分高于对照组,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可提高疗效,下调疼痛递质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疼痛,并可改善神经缺损,提高综合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由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针灸推拿理疗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并服用药物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西医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疗效及西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比52.50%、82.50%比55.00%),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比42.50%),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16.33、9.12,均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对照组:(7.58±1.87)分比(14.87±1.36)分,(53.78±1.34)比(37.92±1.74)(t=-9.58、6.35,均P<0.001);观察组:(5.44±2.11)分比(14.51±0.34)分,(62.02±0.68)比(37.73±1.58)(t=-12.69、7.45,均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BI显著优于对照组[(62.02±0.68)比(53.78±1.34),t=4.35,P <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5.44±2.11)分比(7.58±1.87)分,t=-8.48,P < 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预后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