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现行宪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这是对公共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权予以保护宪法根据。刑法和民法调整具体社会关系类型中,都以调整财产

  • 标签: 民法 公共财产 刑法 国家保护 合法财产 现行宪法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两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两者差异,立论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两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问题,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两者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犯与法定犯入罪上差异,并为具体类型法定犯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犯超常性。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犯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底线;其次,法定犯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书证是物证和人证之外第三种证据,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均不是书证,故不能视为书证两种类型,它们是反映了物证物证资料。证据是事实是证据学中最重要观点,它构成证据学根基,永远不可动摇。

  • 标签: 证据 证据种类 事实
  • 简介:论脱逃罪主体齐文远刘代华修订后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依法被关押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规定与原刑法第161条规定脱逃罪罪刑规范主体条件上有无差别,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修订后刑法,构成...

  • 标签: 脱逃罪主体 犯罪嫌疑 被告人 新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适用法律
  • 简介:模糊性和因模糊性产生不确定性是法律基本特征。法律模糊性内在表现为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宗教边缘不清,甚至法律内部诸如民法与刑法,行政法与刑法也并非泾渭分明。其外在表现为法律立法语言模糊不清,存在诸多"半影地带",司法判决理由模糊。模糊性给司法带来灵活性同时,也带来量刑失衡问题。我国受"重定罪轻量刑"刑法思想影响,加之司法不独立,其人事、财政均受制于行政机关,且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量刑不均衡表现尤甚。为了更好地描述量刑中模糊现象,根据量刑中存在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方法来解决量刑失衡问题,以强奸罪为实例,通过对案例进行考察和研究,从中提取强奸案共同量刑情节和权重值,建立了基于模糊批评方法量刑系统,实证研究发现,该模糊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减小量刑失衡问题。

  • 标签: 量刑失衡 刑法模糊性 隶属度函数 权重 酌定量刑情节
  • 简介:以青岛市刑事抗诉工作为蓝本,对刑事抗诉案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目标、制度设计、宴务操作三个层面对刑事抗诉制度改革提出了观点。

  • 标签: 刑事抗诉 价值目标 制度设计 实务操作
  • 简介:建国近60年来,我国刑法从无到有,走过了十分曲折道路,以刑事司法活动依据为标准大体上分为“有法律从法律,没有法律从政策”原则为指导政策刑法、规定有类推制度1979年刑法典法制刑法和以“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三大原则为标志法治刑法转型等几个阶段。

  • 标签: 政策刑法 法制刑法 法治刑法转型
  • 简介:伯纳德·哈考特在《危害性原则崩溃》一文中提出,危害性原则在不断扩张同时也失去了其自由保障机能,正处于崩溃状态。劳东燕通过对中国现状考察,写成《危害性原则的当代命运》一文,指出在中国刑事司法日益政治化,危害性原则正陷入困境。实际上,危害性原则崩溃本质在于国家权力凭借风险控制正当理由不断蚕食公民自由,问题关键仍在于如何处理公共政策同刑法基本原则关系。实体法意义上标准难以客观化,外部法制构建也许更有建设性意义。

  • 标签: 危害性原则 风险控制 主观评价 公共政策
  • 简介:我国目前关于精神鉴定启动设置,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用的当事人启动制,也与大陆法系国家司法官启动制有差异,而是一种扩大化了“司法官启动制”,即公检法三机关都拥有鉴定启动决定权,而当事人则仅有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权利。由此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精神鉴定启动难或多次重复鉴定等不合理现象发生。鉴于此,有必要赋予当事人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初次精神鉴定申请权与救济权,并应进一步明确强制启动精神鉴定情形。

  • 标签: 精神鉴定 司法官启动制 当事人启动制 强制启动鉴定
  • 简介:刑事和解“花钱买刑”嫌疑,导致一种普遍误解。法制宣传和教育根本在于法治理念传播,而不是表面上法律条文诵读。因而和解有效运转需要从理论上诠释“赔偿减刑”正当化依据。逻辑上,“花钱”无法“买刑”,“花钱买刑”背后是刑事和解与时下正在推崇程序本位及程序自治背离实质。刑事和解能够减刑一般性正当依据在于,和解针对民间纠纷解决有效性以及此中具体正义实现功效。刑事和解赔偿减刑正当性规范性依据在于,“刑事赔偿”已具有承担部分刑事责任属性,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下,相应要求对行为人减轻处罚。确立非刑罚处罚措施作为刑事责任承担一般意义上,有必要在刑法中确立和解赔偿减刑实体法依据,这是和解赔偿减刑制度确立后对刑法修正要求。

  • 标签: 刑事和解 赔偿减刑 非刑罚处罚措施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排除合理怀疑"引入到"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中。"证据确实、充分"客观化要求与增加"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认识论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确立是"真"之条件;后者表达是"真"之信念。前者实质是一种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后者则以社会建构论为真理观。"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没有完全摆脱客观真实情结。"排除合理怀疑"引入有助于回归证明标准本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有效适用需要"以审判为中心"程序性保障。

  • 标签: 证明标准 认识论维度 价值维度 排除合理怀疑 证据确实充分
  • 简介:刑事检察理念更新是检察机关适用新刑事诉讼法观念保障。新刑事诉讼法中以人权保障和法律监督为核心理念仍然被以惩罚和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为中心观念所桎梏。

  • 标签: 刑事检察理念更新 新刑诉法实施 博弈 突破
  • 简介:罪数形态概念应当是着眼于对客观现实中所发生具体犯罪现象一种描述,至于这些犯罪现象该如何处理概念中并不涉及,而吸收犯概念直接着眼于对某些犯罪形态该如何进行具体处理(即吸收)这一问题上。可见,吸收犯与犯罪形态中其他概念表述对象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这一点正是这一概念与其他犯罪形态概念不同根本所在。因而,严格地讲,"吸收犯"这一术语不能作为表述犯罪形态概念。为吸收犯这一概念所努力设定各种吸收形式有的根本就不属于罪数形态研究范围,有的则完全可以被罪数形态中其他概念消解。

  • 标签: 吸收犯 存在形式 不同层面 功能消解 废除
  • 简介:近年来,基于权力规制和人权保障双重目的,我国法学界对秘密侦查理论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由于相当多学者缺乏起码刑事侦查专业背景,加之对我国秘密侦查实践不甚了解.为此,我们对秘密侦查概念、特征、分类及其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深入探讨.

  • 标签: 秘密侦查 诠释 解读 人权保障 权力规制 专业背景
  • 简介:可罚违法性是日本刑法学者为了司法中将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而实质违法程度轻微行为非罪化提出概念。可罚违法性,即值得动用刑罚处罚违法性。如果危害行为不具有可罚违法性,即便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也不构成犯罪。可罚违法性概念理论基础是刑法谦抑性和违法相对性。我国刑法应当借鉴可罚违法性理论,以便在司法中将轻微危害行为排除犯罪范围之外。司法中,决定一个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危害行为最终是否需要动用刑罚处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 标签: 可罚的违法性 违法的相对性 犯罪论地位 判断标准
  • 简介:人们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范畴进行研究和探索,经常要作一件事情就是对这一范畴或现象追本溯源,进行历史考察。列宁也曾经说过,“最可靠、最必需、重最要就是不要忘记基本历史联系,考察每一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 标签: 逮捕制度 刑事强制措施 现代意义 资产阶级 封建社会 奴隶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