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唯物史观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阐释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胜利之最为极端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周易》体现是周代哲学意识,它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强调实在本身未完成性以及人对于实在参与性.《周易》对于实在理解完全建立在阴阳观念上.阴阳在《周易》主要不是两种气体,而是隐显或幽明.在《周易》体系中,阴阳构成了实在根本特征,以阴阳中心世界观具有不可测度、未决定性特征,实在显现总是具有新奇面相,不断自我更新是实在本性;而且,实在显现具有时间性特点.《周易》对于实在理解不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模式上,而是以人与实在交互参与、彼此渗透基础,实在通过人参与而成为实在,人也通过参与实在而将自身提升到人性水平,随时智慧正是人参与实在基本途径。

  • 标签: 周易 阴阳 实在
  • 简介:张宽是汉武帝时期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时代背景下,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全国反馈,促生了二者之间双向互动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发展格局,呈现"中原"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新特质。

  • 标签: 巴蜀经学 汉武崇儒 张宽 《春秋》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意义。胡适执笔《(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文化史”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哲学框架,形塑中国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实验主义科学法则,他所建立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求证”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
  • 简介:宋代儒家学者关于佛教认知、理解和评价(佛教观),具有四大特征:本位性、实用性、隔膜性、否定性;这些特征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着宋代儒家学者接受佛教、消化佛教、改造佛教、排斥佛教及其程度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论:宋代新儒学中佛教与儒学关系,实际上是宋代儒家学者基于复兴儒学、发展儒学集体意志和共同需要,佛教与儒学在新儒学中地位、功能、份额所进行配置;在此配置中,宋儒佛教修养水平、佛教态度以及佛教自身特点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配置所展示佛教与儒学关系便是:形式上“取长补短”、内容上“同质相融”、结构上“儒体佛用”。

  • 标签: 儒士佛教观 基本特征 宋代新儒学 佛教与儒学关系
  • 简介: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着大量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并古代法制有着极为深刻影响.在已经成为历史20世纪,经几代法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周易》法律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肯定、从注脚到正文、从零碎到系统发展过程.本文回顾了20世纪有关《周易》主要法律文献,认为我们《周易》法律文化研究已渐人佳境.给法学研究和《周易》研究都带来了清新气息和勃勃生机。

  • 标签: 20世纪 法律文化 法学文献 《周易》
  • 简介:《中论》(Mādhyamikas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性空思想作出了新、系统、全面的和深刻阐释,后来大乘佛教哲学思想尤其是中观学派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中论》 龙树 注疏 哲学思想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 简介:儒家始创,理论难以施行.孔子弟子子路甚至感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然而儒家理论原本就有用世基因,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诸儒努力,基因密码出现打开之势,今后儒道可行、遍行打下基础.本文探讨了儒道突破"不行"、走向可行所解决问题,敬希今人解决社会科学理论由书本进入实际操作有一定资鉴.

  • 标签: 儒道 君意 用世 操作
  • 简介:《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明理学重要论题,白朱熹以之作为道统论依据,并提出了完整理论解释后,此“十六字心传”便理学家们所广泛讨论。明末刘蕺山十六字诀有着极大兴趣,终其一生都探讨不断,尤其是晚年蕺山结合诚意慎独之说,

  • 标签: 刘宗周 诠释 宋明理学 道统论 理学家 刘蕺山
  • 简介: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就完成了五十多万字《中国哲学大纲》,并且创造了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全新哲学体系。以后又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问题多所创发,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中国哲学大纲》 《周易》 学说 文化问题 哲学史家 40年代
  • 简介:《文子》是黄老思想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同时又对老子“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修正。《文子》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文子》思想具有强烈“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是《管子》。历代学者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维有误、“廉与耻,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维”为由,论证四维论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维者非管子之言”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学究式裁断。

  • 标签: 《管子》
  • 简介: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性”同源于“命”,即在“生”和“性”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性”。《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基本内涵。而讲“性”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命”“生生不已”促成了“性”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标签: 生性同构 易传 生生不已 人生态度
  • 简介:本文把清代解读经学家分为'注重考据传统派'和'反传统思辨派'.'传统派'解读重考据、训诂,遵从,代表人物有胡承珙、马瑞辰和陈奂等.'思辨派'解读注重涵咏篇章,阐述诗歌本意,用文学眼光进行解读,代表人物有姚际恒、崔述和方玉润等.

  • 标签: 清代 《诗经·齐风》 传统派 思辨派 解读 《毛序》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中有关山林资源问题,分四个方面:(1)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认识;(2)树木生态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2011年以来,即罗塞夫执政后,巴西经济表现可谓欠佳。经济增速不仅连续三年低于拉美地区平均增长率,而且难以与其前任(同属劳工党的卢拉政府)执政期间表现同日而语。期间,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位置得而复失,国际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巴西信用评级。导致巴西经济增长乏力外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而内因则是自身全球竞争力水平不足,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升级缓慢。同时,较低经济自由度也限制了私人部门投资等。预计,巴西经济增长依然将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欧美和中国等经济走势影响,某些大宗商品价格走低预期其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国内复杂社会问题和长期困扰巴西深层次矛盾等都对其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 标签: 巴西 经济增长 态势 分析
  • 简介:隋代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极为短暂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统治者佛教采取鼓励和扶植政策,隋代佛教出现了非常兴盛发展态势。而且此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佛教进一步发展而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其中,中国僧人彦琮就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一位高僧。彦琮协助来华印度僧人进行佛经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说,隋代五个重要佛经译场都是由于彦琮参与才得以正常进行。同时,他隋代译场中所译经典制作序言,高屋建瓴地阐释佛教经典基本义理,促进佛经流传。此外,彦琮也撰写了一批涉及佛教、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价值著作。作为一位博学而又著述宏富佛学家,彦琮是我们认识隋代佛教和了解中国佛教中国化所不可忽视一位重要人物,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 标签: 彦琮 佛学 贡献
  • 简介:蒙文通通过探讨今文经学革命说,以此作为判断是非标准,批评了晚清《公羊》学讲改制而不讲革命之说,并晚清《公羊》学思想渊源——西汉董仲舒今文学亦提出批评。从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以来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学深刻影响。

  • 标签: 蒙文通 晚清《公羊》学 董仲舒 革命说 政治 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