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性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和主要部分,而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研究,而忽略了介入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了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 标签: 表征 介入 科学实践 科学哲学
  • 简介:本体论是关于普遍性存在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分割方式才是哲学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层次,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性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不可分离统一性关系。

  • 标签: 信息 本体论 存在 自然哲学 载体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一种形式。二者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知识"—"积层"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邬焜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关系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焜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人斯特凡纳·卢普斯科开拓性工作发展。基于邬焜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信息社会规范伦理学之发展必要因素。更多还原

  • 标签: 信息时代 哲学精神 邬焜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道德问题所产生德性危机与日俱增,德性越来越边缘化,从而为德性伦理复兴提供了实践上可能背景。从伦理理论背景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无法解决人们内在心灵无序状态,人们开始不满于近代以来所盛行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因此,德性伦理以其相对于规范伦理优势而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现代性德性危机 西方德性伦理 复兴 功利主义 康德主义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哲学家都关注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真正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正当性"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悖论当中,价值论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正当性"具有不容忽视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世"、梅洛—庞蒂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视角来看,德雷福斯"海德格尔式认知主义"是典型对现象学"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超越论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和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当首推19世纪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一切伟大哲学一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中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中“摩耶”理论一条途径。

  • 标签: 吠檀多 宇宙 摩耶 瑜伽
  • 简介: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观点对于解释人与计算机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与计算机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概念,厘清软件本质。从动态信息观视角下,软件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和追求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意图与智能属性,人与计算机之间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人与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圈中,人与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交响曲。

  • 标签: 信息 软件 交互界面 人机关系
  • 简介:学术界在阐释老子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和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对自然意蕴缺乏深入地批判和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名词去分析。《道德经》中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概念,自然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是一个富含人文性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起点上是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无为生活状态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道”,成为万物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原则生存与运行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本体世界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道”异化为“德”与“不德”,失去了最高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和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在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向“玄德”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到“道”、“德”与自然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信息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研究哲学话语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时代是哲学“童话”时代;随后出现是“神秘话语”,以“神秘话语”为主流时代是哲学“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载判和主宰人们精神生活,这一时期是哲学“官话”时代。哲学话语流变,即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反映,也是哲学语言游戏规则变化见证。今天人们说“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危机,而是“官话哲学”危机。未来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时代。

  • 标签: 哲学话语 儿童话语 神秘话语 人文话语 权利话语 历史演变
  • 简介:《周易》有十八个卦象表达了十八种男女关系,而《咸》《恒》《蛊》《大过》等卦卦爻辞,直接以男女关系为例,阐述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男女之间一系列伦理观念,并做出明确价值评判。由此看到,《周易》对三千年中国男女伦理观念所产生规范作用,也从一个特定视角感受到《周易》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

  • 标签: 周易 男女关系 伦理观
  • 简介:尼尔斯·玻尔语言观是他整个哲学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阐述,我还是能够从他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从认识论观点来看,无歧义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明确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划出分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规则。无歧义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玻尔语言观与他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观点是一致

  • 标签: 尼尔斯·玻尔 量子力学 日常语言 无歧义
  • 简介:法美之间可以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情结。从15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对美洲大陆所进行大规模殖民为这种情结播下了种子。法美之间关系并非像人们想象那样浪漫,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彼此政治经济利益斗争中一盘棋。两国关系经历过很多次危机,但从来没有彻底破裂过。众所周知,美国独立战争敌人是英国,而英国也正是当时法国敌人,所以后者选择支持美国。

  • 标签: 当代法国哲学 政治经济利益 拉法耶特 欧洲列强 美洲大陆 剪不断、理还乱
  • 简介:哲学中形式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形式化哲学是一个有危险行当.它既需要得到复兴,也需要增加与其他非形式化哲学之间互动。哲学逻辑中常见神秘风格必须让位于对形式模型与促进其发展哲学概念和议题之间成问题关系明晰讨论。

  • 标签: 理想化 形式化 哲学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