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是具有全球影响的舆论前沿,2015年1月24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局长凯西·沙利文在与1月21日第45届达沃斯论坛同期开始的论坛博客�

  • 标签: 地球生命 天基数据 局长沙利文
  • 简介:1概况根据江苏省气象局与奥地利中央气象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ZAMG:ZentralanstaltftirMeterologieundGeodynamik)达成的合作协议,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俞剑蔚于2016年6月20日至12月15日赴奥地利ZAMG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工作访问。

  • 标签: 力学研究所 奥地利 气象局 地球 中央 合作协议
  • 简介: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O)大会是地学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4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关于地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科学问题讨论的盛会。第26届IU—GG会议于2015年6月22日至7月2日在捷克布拉格召开,参会代表来自全球90个国家,共计4200多人。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地球物理 大地测量 地学领域 研究成果 科学问题
  • 简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飓风"桑迪"温带变性前后物理量的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对流层低层、中层及高层的厚度场可立体直观地展现热带气旋中心热力结构的对称性,便于进行飓风温带变性的诊断分析。涡度场可诊断高空槽和飓风耦合的情况,两者的正涡度场连接后使热带气旋受到高空槽的影响开始变性。厚度变形场动力强迫上升、低层锋区抬升、强降水区凝结潜热正反馈作用和高空辐散加强等有利于飓风"桑迪"变性过程中深对流的维持及发展,并导致强上升区域向西偏离。飓风"桑迪"变性后暖心结构下降至对流层中低层,与强上升运动中心下降有关。适度的冷空气强度对飓风"桑迪"的加强有利,冷空气较弱飓风加强较慢,冷空气过强易破坏飓风的暖心结构,导致中心填塞。850hPa温度平流对变性后飓风"桑迪"的移动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飓风基本朝着冷平流中心指向暖平流中心的方向移动。

  • 标签: 飓风 温带变性 高空槽 物理量特征
  • 简介:利用近3a的鲅鱼圈地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5年3~4月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鲅鱼圈地区各类型风速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地面粗糙度较大,因此风速廓线指数比平原地区稍大。

  • 标签: 污染气象 风向 风速 低空探测
  • 简介:对海北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1977—2006年共3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海北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海北地区 雷暴 特征
  • 简介:根据1966-2005年山东省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省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在过去40a中,山东雷暴日数具有较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

  • 标签: EOF方法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简介:结合青海省1997-2010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为基础,对青海省雷电灾害时空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受灾行业、雷灾类型、变化趋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青海省雷电灾害特点提出了雷电防御的薄弱地区和重点行业。为全省防雷减灾、雷电风险评估、防雷工程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青海省 雷电灾害 特征分析
  • 简介:利用2006年8~9月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天津武清区晴天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能见度与细粒子(PM2.5)、大气污染物和大气相对湿度(R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大气平均能见度为6.3km,低于4km的时间段占50%;日变化表现为日出前(北京时间5时)能见度最低,约为2.6km,下午15时最高,约为11.1km;不同大气相对湿度下能见度与大气中细颗粒物浓度相关性不同;污染气体浓度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φ(SO2)、φ(NO2)、φ(NO)、φ(NH3)和φ(CO)越高,能见度越低。

  • 标签: 能见度 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物
  • 简介:利用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气象局1961-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地区50a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12d,雷暴日数变化气候趋势系数为-0.06.乌审旗3月开始出现雷暴,7月达到最高值,11月至翌年2月之间无雷暴发生,雷暴平均初日为4月29日,平均终日为9月25日.在80%的保证率下雷暴初日为4月9日,终日为10月8日.乌审旗雷暴多出现在下午,夜间次之,上午最少.雷暴出现的最多方位是西北和正西方向.

  • 标签: 毛乌素 乌审旗 雷暴 活动特征
  • 简介:1资料来源与统计标准热带气旋个例资料源于福建省热带气旋个例档案和国家气象局历年热带气旋年鉴。实时资料为本市台、站观测资料。受热带气旋环流影响,凡测站(本市有一站出现,下同)最大风速≥17m/s或过程雨量≥25mm的定义为影响热带气旋;凡测站过程雨量≥100mm或日雨量≥50mm或最大风力〉8级满足其中两项或以上者为严重影响热带气旋。

  • 标签: 热带气旋 气候特征 暴雨 莆田 日雨量 统计标准
  • 简介:文章分析了影响富阳台风的气候特征,总结了影响台风的流场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台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台风风雨灾害主要出现在8和9月;2)影响台风源地主要来自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关岛附近及以东洋面;3)影响台风路径主要有东路、西路和中路3类,影响次数按照西路、东路、中路依次递减,但影响程度却是依次递增;4)台风影响程度与登陆位置密切相关;5)影响台风的流场有副高东风流型、西风槽鞍形场流型、台风倒槽鞍形场流型、低压系统流型4类。

  • 标签: 富阳 台风 气候特征
  • 简介:利用彩南、沙漠一站、乌鲁木齐实测辐射资料分析了典型天气的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各站阴天和雨天地表辐射明显不如晴天规则;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日总量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阴天和雨天的大气长波辐射均大于晴天。彩南晴天、阴天和雨天的净辐射日总量只有总辐射日总量的46.9%、37.6%、41.9%,沙漠一站为31.3%、41.5%、37.7%;乌鲁木齐为46.8%、41.4%、45.4%。地面长波辐射对辐射平衡贡献最大,大气长波辐射次之,总辐射第三,反射辐射最小。早晚反照率较大,其余时间反照率较小且变化平缓。沙漠反照率高于绿洲。

  • 标签: 绿洲 沙漠 地表辐射 不同天气背景
  • 简介:“艾利”台风于25日16时30.4分中心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附近折向西南方向(沿海岸线)移动,其强度强,路径极为罕见,给福建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分析了“艾利”沿福建沿海移动过程中;长乐、厦门两部多普勒雷达从不同角度观测的多普勒速度资料结合探空气象资料,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风存在时,台风风场具有不对称性结构,台风中心远偏离“0”速度线,并据多普勒雷达速度图像来判定环境风的风向,预报台风未来移动方向。从“0”速度线弯曲,来判定不同高度上的环境风场。

  • 标签: 台风 环境风场 天气雷达径向速度
  • 简介: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确立,要求各缔约方参考各国国情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汇总梳理了作为国家自主贡献前身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164份,总结提出了各国文件的共性框架,重点对减缓和适应目标、实施条件和公平性等4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各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本差异显著,虽然具有共性框架,但是在具体目标阐述方式、覆盖经济行业及温室气体范围、实施条件和公平性阐述等方面选择迥异,此外,气候变化谈判立场对缔约方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承诺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 气候变化 特征 描述性统计
  • 简介: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旱涝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发展。本文利用甘肃省近520年气候历史资料中的旱涝等级,统计了旱涝出现频率,划分了干湿期,分析了周期特征。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制定规划,特别是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农林牧业生产和发展,提供较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服务。

  • 标签: 旱涝 气候变化背景 湿期 周期特征 半干旱气候 省国民经济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陕西冬季气温主要呈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型,低温年,500hPa高度场我国西部存在稳定的负距平,垂直方向呈准正压结构,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与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相关性最显著。中高纬地区海温可能是影响陕西冬季气温的主要强迫因子,西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黑潮区、热带印度洋、北大西洋海温显著偏低,有利于陕西冬季气温偏低,且这些关键区海温的异常信号,在前期夏、秋季已经表现明显,对冬季气温预测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冬季气温 海表温度异常 遥相关 陕西
  • 简介: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计算了1979-1990年庆阳各站短时暴雨日数、7-8月降水量的各特征向量和相关矩阵,进行了庆阳短时暴雨分片,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

  • 标签: 短时暴雨 时空分布 回波特征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Et再分析场(2.5°×2.5°)的经向风资料,初步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通道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垂直不对称性和沿经向不对称,低层通道窄而多,高层通道宽而少;东半球低层通道数远较西半球多,且强度更强。在时间分布上,夏季越赤道气流总和无论高低层都强于冬季。这些反映了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交换的时空分布的不对称性,即空气质量的交换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东半球。此外,夏季在140°E~150°E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强度逐年增强,在冬季位于120°E~130°E处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在逐年减弱,且在1958年前后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出现突然增强期。

  • 标签: 越赤道气流 空间分布 时间特征 趋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