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增温对小麦冠反射光谱的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徐麦31供试品种,设置了2种不同的大田开放式增温处理:夜间增温2℃(T1白天温增2℃(T2),不增温作对照(CK),研究采用FieldSpecProFR光谱仪测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反射光谱,并研究不同的增温处理对小麦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理下小麦冠反射光谱反射率拔节期大于CK,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小于CK,其中孕穗期差值0.1。T1理情况下小麦冠光谱反射率拔节期大于CK,孕穗期、开花期小于CK,孕穗期二者差值达到0.15,灌浆期二者差异不明显。另外,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的冠光谱反射率均有T2大于T1,灌浆期后T1大于T2。研究结果对于不同增温处理的背景下,对小麦冠光谱进行无损监测的可行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有效监测小麦的生长。

  • 标签: 小麦 增温 反射光谱
  • 简介:上对流水汽分布对于全球能量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高光谱仪器(AIRS)反演的湿度廓线资料对中国上对流水汽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了保证卫星反演湿度廓线产品精度可以满足气候特征分析的需求,首先利用JICA野外加密探空试验观测数据对卫星反演湿度廓线进行了真实检验,分析表明,Aqua卫星搭载的AIRS反演的湿度廓线与探空加密观测数据总体具有较好的相关,200hPa高度相对湿度偏差5%以内,其精度可以用于上对流水汽气候特征的分析。通过趋势分析以及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3年1月—2013年12月的中国区域上对流水汽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夏季风影响,中国区域上对流水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年周期特征,中国大部分地区上对流冬季偏干、夏季偏湿,夏季高湿区可以北移到35°N以北。而在新疆地区冬季偏湿、夏季偏干。总体来说,全年夏季水汽含量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小。2003年以来新疆地区南部海域上对流水汽呈显著增加趋势,华南、华北、内蒙古中西部水汽也有所增加,高原地区东北区域上对流水汽稍有减少,但变化均不显著。上对流水汽的增加,将有可能放大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给予重视。

  • 标签: AIRS 湿度廓线 对比检验 时空特征分析 上对流层
  • 简介:湖北气象实力的历史表明,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与气象实力关系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湖北气象实力对湖北气象事业发展七大具体作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提升湖北气象实力的基本对策、湖北未来气象实力发展的战略领域八大重点战略任务。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湖北省 历史 设计 正相关关系
  • 简介:17世纪时,第批欧洲移民来到澳大利之后,注意到当地居民有种奇怪的农耕习惯:冬季季风期干燥凉爽的月份里,他们通常把澳大利北部许多地方的草原植被烧掉。这种人为的燃烧是为了刺激下个雨季期间的再生长。但是项新研究表明,他们的行为可能无意间使得当年夏季干旱期末期比平时要温暖、干燥得多。

  • 标签: 澳大利亚 土著居民 气候 季风期 再生长 干旱期
  • 简介:根据“中澳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16次会议”会谈纪要,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台风研究所”)澳大利气象局研究与开发部(现名“科学用于服务部”)拟通过双方科研人员的互访学术交流,开展关于台风登陆前后降水模拟降水分布机制的合作研究。2018年1月2-22日,上海台风研究所余晖研究员应邀访问澳大利气象局。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赴澳大利亚 合作项目 台风登陆 双边 研究与开发
  • 简介:利用甘肃省近40a地质灾害相关资料,介绍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地理分布特征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阐明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导甘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初步模式,并利用甘肃省2003年地质灾害实况进行效果检验,发现准确率达到73.3%以上,证明其预报模式具有定的预报能力.

  • 标签: 地质灾害 气象等级预报 气象因素 甘肃
  • 简介:2017年8月27日至9月3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干部学院”)侯锦芳邓京勉行2人代表团赴澳大利气象局访问,并参加了澳大利墨尔本举办的WMO第12届气象学习创建活动(CALMet)大会。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赴澳大利亚 WMO 学习 干部培训 代表团
  • 简介:城市重霾污染事件的发生除排放源内在原因之外,气象条件是最直接的客观外因。本文2013年2月21~28日北京地区典型细颗粒物(即PM2.5)重污染过程例,基于颗粒物水平和垂直监测数据,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高时间分辨率风廓线数据,分析了重污染过程中不同尺度环流形势以及边界结构的变化对细颗粒物重度污染形成、累积消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弱低压场或弱高压场控制下,局地西南风和东南风输送与北部山区偏北风山前的汇聚,配合边界低层顺时针方向的风切变,易发生大气中细颗粒物的爆发性增长;而均压场控制近地层持续偏南气流输送,配合高层持续稳定的西北风,是污染长时间持续稳步增长的主因。此外,近地层低风速、高湿度逆温的维持是区域霾污染爆发增长长时间持续增长的关键气象因素。高压前部的系统西北大风是污染得以驱散的直接外部动力。

  • 标签: 北京 细颗粒物 环流形势 边界层结构
  • 简介:欧盟第6框架计划“气溶胶-云-气候空气质量相互作用综合集成项目(036833)”的支持下,应德国对流研究所(IfT.I.eibnizInstituteforTroposphericResearch)AlfredWiedensohler博士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小静于2009年1月3日至2月2日赴德同进行气溶胶数谱观测方面的学术交流。此次学术交流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大气气溶胶数谱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就试验观测的初步结果展开讨论。

  • 标签: 学术交流工作 研究所 对流层 德国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气溶胶
  • 简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耦合传统的边界参数化方案城市冠参数化方案,模拟了2001年冬季北京冠大气的动力、热力特征,并和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冠参数化方案更能细致描述建筑群对城市冠大气的动力、热力作用.由于建筑群的动力、热力作用,使北京城区的温度升高,风速减小,湍流动能增强,形成了明显的增温区、阻风区湍能增强区,中心均位于城区高大建筑群附近,并向郊区递减.

  • 标签: 城市冠层 动力效应 热力效应 建筑群
  • 简介:1概况2017年2月9日至3月10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建栋研究员前往澳大利,与悉尼科技大学(UTS: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作物模拟研究组的相关专家进行了为期1个月左右的模型合作研究工作。澳期间,按出国计划,研究了相关作物生长模型中的氮元素模块,编写了相应的FORTRAN程序代码,与相关科研人员讨论了模块加入作物生长模型的方案,并在悉尼科技大学作物模型研究组进行了有关学术汇报。

  • 标签: 赴澳大利亚 作物模拟 大学 科技 悉尼 合作
  • 简介:利用1974-2003年凤城、宽甸地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资料同期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丹东北部山区地质构造特点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般规律,讨论了强降雨尤其是暴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相关因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丹东地区地质灾害预报方程丹东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通过2004年汛期的初步试用,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地质灾害 降水 气象预警系统
  • 简介: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夜间灯光数据获取最新的城市地表分布,并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2013年8月14~16日太原区域的次高温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城市下垫面扩张对大气边界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模式中地表参数修正后,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太原主城区高速公路沿线小规模建筑群的扩张,有效改善了模式的预报性能,显著提高对近地面气温、地表温度的预报能力。城市下垫面的扩张,使城区夜间升温明显,热岛强度增强。与1992年的城市化状况相比,晴空天气条件下,2012年太原城区夜间气温上升5℃,热岛强度升高2~3℃。城市下垫面扩张,改变了地表能量分配关系,使得地表感热传输明显加强,潜热通量明显减弱,城市冠作用下的储热能力增强。边界内部湍流交换、水汽输送等的进步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水汽输送减弱,边界水汽含量减少,2~4km高度的水汽含量增加,湍流动能的影响高度增高,湍流混合加剧;14:00,城区边界层高度抬高了800m,城市上空混合加深,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城市化 城市热岛 夜间灯光 城市边界层
  • 简介:浙江省气象局高清视频会商系统从先进、可靠、稳定、实用的角度进行整体构架设计,基于全省气象部门视频专网,综合应用高清视频、高分辨Pc信号音频信号的双向传输技术,实现全方位的实时高音质、高画质多媒体会议,满足日常天气预报会商、电视电话会议、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应急指挥等业务需求。软件终端技术的充分应用,实现厂气象会商向乡镇基层防灾减灾部门的有效延伸。

  • 标签: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构架 软终端
  • 简介: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源(EmissionDatabaseforGlobalAtmosphericResearch,EDGAR,3.2版本)的CO地表排放源数据,借助于拉格朗日大气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初步探讨了2006年夏季亚洲季风区CO异常分布形成的原因深对流向上输送反气旋控制作用相关的输送过程。比较分析发现,受到地表排放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数值模拟卫星资料反演的CO浓度存在定偏差(体积分数相差可达2×10-8~3×10-8),但其时空变化特征具有相对的。仅在大尺度风场的驱动下,模式亦可以模拟出上对流区域CO浓度分布特征,但进步考虑对流抬升的输送作用后,模拟结果实际资料更吻合,表明亚洲季风区上对流区域CO浓度大值区的形成是中小尺度对流抬升大尺度输送的共同作用,但后者影响程度更大。亚洲季风区夏季上对流区域的CO主要源于印度半岛北部、非洲中部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表排放。该区域CO异常分布主要和两个输送过程相关:个是大尺度输送中小尺度对流抬升在垂直方向的输送,使得对流下部的高CO浓度大气可以很快地抬升到上对流,甚至可以达到16km的对流顶高度附近,然后哈得来环流以及南亚反气旋的影响下,进步向低纬热带地区输送;另个是对流中低层向东向极侧的输送使得印度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甚至非洲中部成为亚洲季风区内CO远距离输送的源区。

  • 标签: 亚洲季风区 上对流层 CO 拉格朗日输送模式
  • 简介:利用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3省)42站1960~2005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并详细分析了该区域年(季、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线性变化趋势、突变性周期特征。结果发现:1)华中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最显著。2)平均最高气温春、秋、冬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变化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夏、冬季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冬季降幅最大。3)全年有4个月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8月最为显著;平均最低气温冬、春季明显上升趋势,其他月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冬、夏季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1月最为显著。4)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次由冷变暖的明显突变;四季中,平均最高气温春、冬季突变显著,平均最低气温春、夏季突变显著。5)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显著的2~4a周期变化。

  • 标签: 华中区域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日较差 变化趋势 突变
  • 简介: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夏威夷大学牛津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他们开发的高解析度全球气候模型,首次实验室成功再现了2015—2016年发生的平流赤道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崩溃。模型有助改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季节天气预报。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型 周期性振荡 天气预报 平流层 赤道 研究开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