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基于大肠杆菌质粒pMMB207,构建贝氏柯克斯体穿梭载体,建立贝氏柯克斯体转化系统。方法:利用PCR分别扩增eGFP基因、Kan~R抗性基因、贝氏柯克斯体组成型表达启动子P311和P1169等4段序列,然后用融合PCR技术将4段序列融合为P311-eGFP-P1169-Kan~R串联序列,经KpnⅠ和XhoⅠ酶切后,连接至经同样双酶切的pMMB207骨架上,构建穿梭载体p207-GK;将穿梭载体电转化至贝氏柯克斯体,用ACCM-2培养基进行传代培养或感染BGM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基因的表达,传代至eGFP基因高表达时,用半固体平板培养法克隆分纯贝氏柯克斯体转化株。结果:构建了贝氏柯克斯体穿梭载体,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的贝氏柯克斯体转化株,并完成了克隆分纯。结论:建立了完整的贝氏柯克斯体转化系统,为后续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贝氏柯克斯体奠定了基础。
简介:目的:比较并评价涂片抗酸染色法(涂片法)、L-J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在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1例需查抗酸杆菌的临床标本,采用涂片法、L-J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分枝杆菌,3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分歧的标本再进行DNA测序,以培养鉴定结果阳性或DNA测序得到分枝杆菌序列为确诊标准。结果:241例标本,涂片法、L-J培养法和基因芯片法的检测阳性率依次为18.7%、12.0%、15.8%,经卡方检验三者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灵敏度依次为85.4%、70.7%、93.0%,经卡方检验三种方法的灵敏度总体来说有差别(χ2=7.24,P〈0.05),涂片法与L-J培养法以及涂片法与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高于涂片法(χ2=6.61,P〈0.05);检测特异性依次为95.6%、100.0%、100.0%。38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患者中有28例为结核分枝杆菌,10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结论:与涂片法及培养法相比较,基因芯片法能够鉴别分枝杆菌菌种,同时具有快速、可靠、准确度高的特点,在分枝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抗菌治疗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P16ink4是CDK抑制蛋白,参与调控细胞G1期至S期的转换。目前发现P16`(ink4)基因损伤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功能上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为了研究该基因的功能,以及突变对该基因功能的影响,本文应用RT-PCR方法,从Hela细胞中克隆了P16ink4cDNA。扩增得到556bp片段(包括引物两端酶切位点的16bp)克隆于M13载体,测定了其DNA序列。该序列包括了P16ink4cDNA编码区全部471bp,以及3’端69bp序列。表明P16ink4cDNA已成功地得到克隆。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并观察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01月期住院的感染性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白细胞数目进行分组,每组25例,分为甲组-白细胞数在(4-10)x109/L,乙组-白细胞数在(10-20)x109/L,丙组-白细胞数在超过20x109/L,观察三组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幅度、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反应蛋白为(15.9±3.1)mg/L。乙组C反应蛋白为(25.9±13.1)mg/L。丙组C反应蛋白为(45.9±16.1)mg/L。以上数据表明,白细胞、中性粒百分比越高,C反应蛋白变化幅度越大。变化幅度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使用C反应蛋白进行检查,能够明显反映出患者的感染情况,当早期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存在轻微异常情况时,也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到临床。
简介:构建小鼠脂联素受体2(mAdipoR2)基因cDNA克隆,并进行序列及基因结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小鼠AdipoR2的表达和生物学活性奠定基础.用RT-PCR方法扩增mAdipoR2基因cDNA,获得的片段连接至pGEM-T载体,转化JM109大肠杆菌,经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因特网生物信息学资源分析mAdipoR2基因序列.结果成功地构建了mAdipoR2基因cDNA克隆,其序列与GenBank登录序列一致.通过与小鼠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了mAdipoR2基因结构,其编码序列由7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个含7个跨膜区的膜蛋白,但该受体不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GPCRs).mAdipoR2与人及大鼠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1%和95%.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地区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在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采集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样本200份,并收集相应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Taq.Manreal—timePCR方法检测MCPyVLTAg基因,并经测序确认;MCPyV阳性样本同时检测常见的人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结果:200份标本中共检出MCPyV阳性6例,检出率3%;感染儿童年龄从6月到5岁,其中年龄≤3岁的占83.3%(5/6)。诊断包括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喘息。6例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A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最常见,6例阳性样本MCPyV载量均低于10拷贝/μL。结论:real—time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MCPyV的感染率为3%,6例MCPyV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且MCPyV载量较低,不能认为MCPy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简介:目的:探讨尼古丁在诱导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及肺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碘化丙啶(PI)/Hoch.est33258染色法检测尼古丁诱导巨噬细胞MH-S死亡;通过Western印迹和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测尼古丁诱导MH-S细胞自噬的发生;采用中性红摄取实验检测尼古丁处理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通过攻毒实验检测尼古丁诱导的肺炎。结果: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下PI染色的死细胞呈上升趋势;LC3BⅡ蛋白表达具有尼古丁剂量依赖性,并且1μmol/L的尼古丁能够增强LPS预刺激的MH-S细胞自噬发生。电子透射显微镜结果显示在1μmol/L尼古丁的作用下,细胞内自噬体数量增加;MH-S的中性红摄取能力与尼古丁浓度剂量呈负相关性;尼古丁能够诱导小鼠发生肺炎,并降低小鼠体重。结论:尼古丁能够增强肺泡巨噬细胞的自噬水平,并且可以诱导肺炎的发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吸烟与肺炎的关系。
简介:目的:对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miR-15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为miR-15a靶基因的实验验证提供数据支持,并为深入研究miR-15a的调控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TargetScan5.1与PicTar两种计算方法预测miR-15a的靶基因的交集作为分析的基因集合,分别进行GO注释描述、GO富集分析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结论:预测靶基因集合分别富集在转录调控、蛋白质修饰、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和蛋白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上(P〈0.01);经典miR-15a预测靶基因集合显著富集于KEGG通路数据库中的Wnt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等5个信号转导通路及前列腺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黑素瘤等7个疾病通路中(P〈0.05)。
简介:生殖细胞缺陷症(gcd)小鼠突变体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不育突变小鼠,FancL(也叫Pog)的缺失是产生gcd突变小鼠的原因.FANCL是一种含有PHD结构域的泛素E3连接酶,是Fanconi贫血复合物中的组分之一.在生殖细胞中,FANCL与GGN1和GGN3相互作用,而GGN1和GGN3蛋白的功能还不清楚.为了研究GGN3的功能,揭示更多的参与该过程的蛋白质,运用Clontech公司新开发的第三套酵母双杂交系统以GGN3为诱饵从成年小鼠睾丸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发现了一个精子生成期间在睾丸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Ggnbp2,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Ggnbp2编码的蛋白质产物GGNBP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与GGN3特异相互作用.通过构建突变体,确定了GGNBP2蛋白与GGN3相互作用的区域.以上结果为揭示GGN3和GGNBP2在生殖发育中的功能、丰富生殖细胞发育的蛋白调控网络及其调控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