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揭示建兰(Cymbidiumensifolium)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建兰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四川、台湾、广东的47个建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应用NYSYS软件对SRAP-PCR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88对引物中筛选获得12对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引物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188条带纹,其中147条为多态性位点,平均每组引物扩增出12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表明,47个品种可以分为4个类群:第Ⅰ群由来自四川的3个品种组成;第Ⅱ群的23个品种中有18个来自四川、3个来自广东、2个来自台湾;第Ⅲ群的12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源于台湾,1个源于四川;第Ⅳ群仅有1个来自四川,其他品种均来自台湾。结果表明,由于人工驯化,造成了建兰品种遗传背景的混乱,而SRAP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地分析建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简介:南方坡耕地土壤大部分较贫瘠,筛选出适合在丘陵坡地贫瘠土壤种植的苎麻种质,对于生态恢复和经济生产非常重要。本研究将田间平地试验、田间坡地试验、盆栽试验相结合,以10个苎麻种质为材料,测定株高、分株数、叶片数、叶面积、叶片SPAD、总鲜重、总干重、原麻重、氮肥利用效率、钾肥利用效率等1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方法,对筛选指标和抗性分类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分株数、总鲜重、叶面积、株高、叶片SPAD、叶片数、氮肥利用效率、钾肥利用效率等8个指标可以有效的评价苎麻耐瘠性;对各性状隶属函数进行聚类分析,10个苎麻种质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冷水江野麻、浏阳野麻;另一类是湘苎三号、多倍体一号、湘苎X2、湘苎X1、湘苎X3、湘苎XB、中苎一号、长沙野麻。通过研究苎麻耐瘠相关指标,建立了苎麻耐瘠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和鉴定出了苎麻耐瘠性资源。
简介:目的明确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在慢性重型乙肝患者中发病情况及主要病因。方法依据IFI和乙肝诊断标准,筛选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科慢性重症乙肝患者,60例IFI者为病例组,66例未发生IFI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FI患病率47.62%,病死率40%。乙肝病毒DNA水平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当DNA高于3.16×10^3copies/mL,IFI发病可能性增大。结论慢重肝患者IF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超出临床预期,降低DNA拷贝可延缓乙肝进展,在预防及治疗IFI中亦具积极意义。
简介:采用10个ISSR分子标记对地理来源不同的33份绿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引物在33份绿豆种质间共扩增出118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5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8.18%;供试绿豆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98之间,平均0.68。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82时,供试种质分为4个ISSR类群(ISSRGroups,IGs),第Ⅰ类群包括产地为黑龙江、吉林共9份和河北的1份绿豆种质资源,第Ⅱ类群包括河南、山西和陕西的所有和河北的4份绿豆种质资源,第Ⅲ类群为来自泰国的5份绿豆抗虫资源,第Ⅳ类群包括山东和内蒙古各2份绿豆资源;ISSR类群划分与绿豆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相关性。
简介:裂球是甘蓝生产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本研究通过对7份春甘蓝和8份秋甘蓝不同耐裂性材料的田间裂球方式、裂球率、裂球程度的比较,综合最大裂口层数、裂口面积的表现,建立了甘蓝耐裂球性评价方法并制定了甘蓝个体裂球分级标准。根据春甘蓝叶球成熟后5天、秋甘蓝叶球成熟后15天的裂球指数将甘蓝种质群体的耐裂球性分为极耐裂球、耐裂球、中耐裂球、易裂球、极易裂球5级。对59份春、秋甘蓝种质进行耐裂球性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极耐裂甘蓝种质资源。同时,对甘蓝室内成熟叶球浸泡法评价耐裂球性进行了初探,首次提出室内浸泡能够准确地鉴定甘蓝的耐裂球性,可用于选育耐裂球品种及生产实践。本研究制定出了一套春、秋甘蓝耐裂球性的田间及室内鉴定方法与标准,筛选获得了不同甘蓝耐裂球种质,为甘蓝耐裂球性研究和育种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优异材料。
简介:试验用SSR分子标记对60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03对SSR引物表现多态性的有58对,共扩增出212条多态性条带,等位变异范围为2~9,平均每对引物3.7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32~0.788,平均为0.403;高多态性位点主要发生在3号、6号和11号染色体上,而无多态性或低多态性位点主要发生在1号和10号染色体上;成对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值变幅为0.642~0.958,平均为0.790,单个供试材料的平均GS值变幅为0.710~0.816,平均为0.781,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约0.785处,供试材料可被分为11类,大部分材料被聚在一类中。
简介: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疾病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危险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收集67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和38例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医院真菌感染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大疱性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医院真菌感染率达32.38%,口腔真菌感染率为27.61%,肺部真菌感染率为13.33%,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白念珠菌(69.77%),热带念珠菌(11.63%)和近平滑念珠菌(6.98%)。糖皮质激素剂量、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住院日及糖尿病病史明显增加真菌感染危险,其中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糖尿病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大疱性疾病患者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糖尿病病史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评价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以及会议论文集等截止至2014年12月所有关于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追查相关参考文献。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ReviewManager5.2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共14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泊沙康唑与对照组药物相比,能有效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01],尤其在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方面,其疗效优于氟康唑(P〈0.0001);预防IFI相关死亡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0.32,95%CI(0.15,0.67),P=0.002〈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不良反应中止治疗发生率、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泊沙康唑与氟康唑相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泊沙康唑可作为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良好替代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减少IFI相关死亡率,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简介:浙江柿树资源丰富,但品种或类型混杂,为探究浙江省柿树种质资源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6条随机引物,对7个柿树类型40个单株进行了RAPD分析,共得到15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8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76%。类型间遗传多样性(Dst)为0.7604,远高于类型内个体间遗传多样性(Hs=0.0603),各类型分化系数(Gst)为0.7604,基因流(Nm)为0.1576。根据各类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各类型内遗传结构比较一致,而不同类型间分化较为严重,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有一定的的基因交流。今后应收集更全面的柿树种质资源,为资源保存及良种培育打下基础。
简介:利用RAPD和ISSR标记对28份观赏南瓜及葫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结果表明:12个RAPD引物和13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89条和93条清晰谱带,平均每个引物分别扩增出6.1条和6.2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82%和86%。RAPD和ISSR标记检测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范围分别为0.31~0.99和0.33~0.99,ISSR(平均GS值0.68)检测多态性效果高于RAPD(平均GS值0.73)。利用UPGMA法基于RAPD与ISSR混合聚类,将28份观赏南瓜及葫芦种质分为3类,类群的划分与果实形状明显相关:第Ⅰ类群包括15份种质,为扁圆形、卵圆形、圆球形或圆筒状的早熟或晚熟果实;第Ⅱ类群包括11份种质,为汤匙形、梨形、扁球形或皇冠形的早中熟果实;第Ⅲ类群包括2份种质,为葫芦形的晚熟果实。
简介:目的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方法对本院性病门诊中确诊的5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经验。结果56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发病平均年龄(34.11±9.92)岁,25~40岁青年人占67.9%(38/56);包皮过长者87.5%(49/56),有糖尿病史14.29%(8/56)。56例患者念珠菌培养阳性48人(85.71%),共分离到4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44株(91.84%),近平滑念珠菌4例(8.16%)。所有患者予舍他康唑乳膏外用,5例症状严重患者联合伊曲康唑口服,76.79%(43/56)的患者获得临床和真菌学治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好发于青年人,白念珠菌仍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外用舍他康唑乳膏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为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再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
简介: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全部为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和头痛症状,多表现为轻度头痛和低热。3例患者隐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治疗,其中1例合并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2~4个月治疗后,4例隐球菌涂片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均在我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肾移植术后隐球菌性脑膜炎首发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多科室协作、规范足量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的关键。
简介:选取国家种质库保存的481份小扁豆种质资源进行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14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类型达8.79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1.8149。16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显示出显著的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差异,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国内群体。国内山西小扁豆种质资源的,值(1.573)仅次于,值最高的国外ICARDA群体(1.683)。研究结果显示,西北部省份是我国小扁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应加强该区域小扁豆资源的进一步搜集、保护和研究。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481份参试资源划分为6大组群,各组群特征表现各异,变化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