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大房子”是近两百多年来爱尔兰农民对英裔爱尔兰人庄园邸宅的俗称,今天仍这么叫。“大房子”文学描绘英国殖民主义文化的衰落和传统观念的消亡。殖民者浑浑噩噩,运数殆尽,扬幡招魂。作品以艺术形象刻划他们濒于死亡时的绝望心理。最初,“大房子”仅仅作为一种题材,出现在作家的作品里。1800年,玛丽亚·埃奇沃思(MariaEdgeworth,1767—1849)发表《拉克伦特堡》,通过管家萨迪回忆拉克伦特家族三代人愚蠢和堕落的种种事迹。“拉克伦特”的原文是Rackrent,意思是“几乎与产出相等的高额地租”。书名就骇人听闻,地主的挥霍无度和对佃农的残酷压榨可见一斑。隔了近100年,萨默维尔(EdithSomerville,1858—1949)和罗斯(MartinRoss,1862—1915)合著的《真正的夏洛特》问世后,“大房子”文学渐臻成熟,主题逐步突出。《真正的夏洛特》这部长篇小说从主人公夏洛特·马伦的遭遇和挫折反映面临
简介:在温特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特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特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特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简介:韩老八要为父亲立碑的消息在疙瘩村传开时,村民马娃连着三晚没合眼。这天,他来到村长家。村长神色略显慌张:啊,马娃叔来了,啥事?马娃板着脸说:拴锁,我想和你谈谈。拴销浓浓的眉毛跳跳,连忙招呼马娃坐下说话。马娃的来意拴锁再明白不过。马娃是为了立碑这事。作为疙瘩村的最高行政长官拴锁也为此伤过脑筋。半月前,韩老八把想法告诉他,他就坚决反对。拴锁认为:一个在解放初就被政府镇压了的反革命分子怎么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被人树碑立传。尽管是韩家后人为先人立碑,但从感情上全村群众是不会同意的,一定会闹嚷嚷的。然而,村长的顾虑可能有些多余。半月过去了,疙瘩村风平浪静,一切照旧。看到这种情况,拴锁原本就不坚固的看法开始动摇了。他与时俱进地想:都啥年代了,人们可能早不在乎那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