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标志物阳性产妇150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大三阳65例,小三阳85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产妇乳汁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DNA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乳汁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初乳中HBV-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HBV-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标志物HAb18G/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样本552例,构建组织芯片,并以10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HAb18G/CD147的抗原表达和定位,并追踪随访胃癌组患者12~72个月。结果:HAb18G/CD147抗原定位于细胞膜,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63%比55%)。肿瘤组织中HAb18G/CD147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Lauren组织学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脉管浸润及远处转移间无相关性(P〉0.05)。HAb18G/CD147阳性表达与患者术后近期生存率显著相关(P=0.023)。结论:HAb18G/CD14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侵袭性行为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不良的一项分子标志。
简介:目的提高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为肿瘤早期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拍摄的正常样本、阳性样本、强阳性样本图像各10张;分别采用直接测量法与分割测量法对每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对正常样本组、阳性样本组,2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强阳性样本组,其强阳性指标自身组、与强阳性值不相邻的指标组,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相比仍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与强阳性指标相邻的指标组,两种测量方法的数据相比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2种图像分析测定方法对正常样本、阳性样本、以及强阳性样本中强阳性指标自身、与阳性指标不相邻的指标的检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强阳性样本中与阳性指标相邻的指标的检测结果却影响很大。说明切割测量法比直接测量法具有较强的去除图像干扰作用。因此,在利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进行最终结果测定前,必须进行正确的图像分析、分割处理,才能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的论文进行分析。方法纳入“以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肝硬化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试验组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的临床随机试验,使用Revman软件对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521篇发表论文中析出符合要求的论文8篇;Meta分析提示,在治疗1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IV型胶原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对应的权重均数差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80.62μg/L[-127.77—33.47],52.02μg/L[-81.60—22.45],72.26μg/L[-109.6—34.92],53.84μg/L[-91.65—16.03],上述P值均小于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瘦素、C反应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血脂、血糖和高血压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60岁肥胖者,分为单纯肥胖组,肥胖合并有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血脂者(代谢综合症)组,同时以非肥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检测人体测量参数和生化指标,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血脂、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纤溶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指标。采用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单纯肥胖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EP、TNF-a、IL-6、CRP、PAI-1均有增高,其中LEP、TNF-a、IL-6、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代谢综合症组的检测结果与单纯肥胖组比较LEP、TNF-a、IL-6、CRP、PAI-1均有增高,其中LEP、TNF-a、IL-6、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显著相关性,与心血管病发病率正相关。
简介:机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过度蓄积可造成DNA氧化损伤,产生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多项研究表明,8-OHdG不仅反映整个机体平均的氧化损伤率及体内DNA氧化损伤与机体正常的修复作用,而且与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情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8-OHdG作为氧化损伤标志物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认为8-OHdG可能成为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一种极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福建省近5年来多家实验室对门诊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以及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利用检验信息系统调阅福建4家综合性医院近5年来87552例患者血清标本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并将结果资料按表达模式、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从血清学检测模式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小阳性”模式下降尤明显,其中2及25阳性模式上升明显;从乙肝病毒感染年龄性别分布分析,多集中15岁以上,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性别分布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乙肝保护性抗体年龄性别分布分析,0~15岁较高,其中尤以2~5岁最高可达83%以上,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成年人多维持在50%左右,其性别分布男性低于女性。结论我省乙肝病毒的总体流行趋势较前好转,应加强对青壮年的治疗和监测,同时疫苗接种仍是我国沿海地区预防乙肝病毒的主要措施并加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的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心脏生化标志物与无创性检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133例ACS病人的各心脏生化标志物CK-MB、cTnⅠ、LVEF以及ECG,确定心脏生化标志物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CK-MB与cTnⅠ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UA组的LVEF低于50%者以及左心室扩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MI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LVEF水平方面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UA组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AMI组(P<0.01);其中UA组的LVEF水平明显比正常范围要低(P<0.01)。冠状动脉病变中轻度狭窄组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UA组与AMI组病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均≥0.674);UA组与AMI组在心脏标志物以及血管病变数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性检查与心脏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危险度分层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能够提供有价值信息,两者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AFP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中的稳定性、敏感性。方法对120名患者采取空腹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肿瘤标志物AFP的含量,采用方差法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法稳定性、敏感性。结果化学发光法(CL)批内变异系数小于酶联免疫法(ELISA),并且稳定性高于酶联免疫法,P<0.05。结论在测定肿瘤标志物AFP方法中ELISA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均差于CL,但ELISA具有经济实惠,方法简单,适于一般医院检验科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医院检验科应该选用CL,有利于AFP准确定量,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诊断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筛选鼻咽低分化鳞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laceenhanc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bflightmassspeetrometry,SELDI—TOF—MS)及CMl0型弱阳离子交换芯片对61例初治的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和72名健康人血清标本进行蛋白质指纹图谱测定,其中80例用于建模(40例鼻咽癌,40名健康人),53例用于肓法检测(21例鼻咽癌,32名健康人),用BiomarkerWizard3.01及BiomarkerPattern5.01分析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建立诊断模型。结果用建立的区分鼻咽低分化鳞癌与健康人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进行肓法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81.0%和90.6%。其中Ⅰ、Ⅱ期鼻咽低分化鳞癌检出的准确性为73.7%,Ⅲ、Ⅳ期鼻咽低分化鳞癌检出的准确性为81.0%。结论用SELDI—TOF—MS技术与生物信息分析法筛选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定性诊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简介:目的探索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和健康人血清蛋白质谱表达差异,寻找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实验分为两大组:(1)决策树模型组共293例标本,包括3个亚组,分别为乳腺癌组110例标本、乳腺良性疾病组113例和健康组70例,建立决策树(乳腺癌诊断)模型;(2)盲法验证组共34例标本,包括3个亚组分别为乳腺癌组7例标本、乳腺良性疾病组13例及健康组14例,进行盲筛验证决策树模型。采用弱阳离子磁珠捕获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蛋白,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仪检测绘制蛋白峰。应用BiomarkerWizardTM3.1软件和BiomarkerPatternsTM5.0软件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和秩和检验法。计算决策树模型诊断的准确率以及盲法验证模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决策树模型组中检测到了4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峰(P〈0.050)。应用BPS5.0软件,以相对损失最小的原则从这47个蛋白峰中选取了4个蛋白峰,分别为相对分子质量(Mr,本文中相当于质荷比m/z)9292.5、Mr11707.2、Mr15504.5和Mr16107.9,用其建立决策树模型(乳腺癌诊断模型)。该模型判断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及健康人的准确率分别为99.09%、95.58%、92.86%。盲法验证该模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88.89%。结论应用MALDI—TOF—MS联合磁珠技术可以检测乳腺癌血清中差异蛋白峰并可以建立决策树(乳腺癌诊断)模型。选择的4个差异蛋白蜂建立的决策树模型诊断乳腺癌具有好的准确性和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决策树模型能将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及健康人相鉴别。寻找到的Mr9292.54、Mr11707.2、Mr15504.5以及Mr16107.9的蛋白峰有望成为鉴别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和健康人的有效的肿瘤血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膜松弛症(CCh)患者术后眼表泪液学的变化。方法对Ⅲ级以上CCh患者18例(29眼)进行松弛结膜新月形切除,比较术前术后3月临床症状(异物感、泪溢、眼干涩及视物模糊)、SchirmerI试验、泪河、泪膜破裂时间(BUT)、氯霉素尝味试验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CCh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0.00%(P<0.05)、75.00%(P<0.O5)、70.00%(P<0.O5)和83.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hirmerI试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术后明显延长(P<0.01),泪河、氯霉素尝味试验术后3月正常者分别占86.21%(P<0.01)、79.3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松弛结膜新月形切除能够改善CCh患者的眼表环境,消除或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2例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本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西药对其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同时使用西药和中药进行治疗,进行为期1个月的临床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