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咽后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的口咽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预后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研究口咽和下咽鳞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文献(1900—2021年),提取文献中生存率和相关临床特征等结局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及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咽和下咽鳞癌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46.1%)、5年生存率(40.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35.9%)均低于未发生转移者(分别为53.0%、62.5%、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26、0.38、0.38,95%CI分别为0.10~0.69、0.28~0.51、0.23~0.65,P值均<0.05)。咽后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临床分期为Ⅲ-Ⅳ期、T3+T4期、N2期、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淋巴转移数目≥3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4.28、2.20、2.88、10.83、6.53,95%CI分别为1.70~10.74、1.35~3.58、1.90~4.34、3.57~32.95、1.75~24.38,P值均<0.05)。术前影像诊断咽后淋巴结的灵敏度为0.72(95%CI为0.54~0.85),特异度为0.98(95%CI为0.74~1.0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95%CI为0.80~0.87)。结论口咽和下咽鳞癌发生咽后淋巴结转移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临床分期和T分期均较晚,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咽后淋巴结转移较为隐匿,术前影像诊断灵敏度不高。
简介: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SLN阳性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获取的SLN均按示踪剂浓度排序并测量浸润灶大小。对各种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0.05)的预测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NSLN转移与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有关。全部SLN转移者NSLN转移可能性较非全部SLN转移者大;随SLN阴性个数增加,NSLN转移率下降;染色剂浓度越大SLN转移机会越大,浓度最小SLN转移者较浓度最小SLN无转移者SLN,其NSLN转移几率更高;最大转移灶〉2mm者出现NSLN转移可能性比SLN最大转移灶≤2mm者大。结论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并观察B超对侧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的PMTC患者共24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颈对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观察B超对侧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情况。结果240例患者中,共72例出现中央淋巴结转移,占30.0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包膜侵犯为PTMC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超诊断为侧颈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素。B超诊断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0.56%和83.33%。结论针对中央区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应提前进行临床干预,高分辨B超对预测PTMC的颈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侧颈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需进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腹膜后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诊治的66例腹膜后淋巴结异常患者,分别实施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比较图像特征。结果:1)66例患者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41例,转移性淋巴结25例。2)相较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的长径与短径更大,多表现为网格/条索状,CDFI类型多为门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3)相较于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以向心性增强为主,且增强不均匀、存在坏死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膜后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有差异,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女性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20.59%)发生淋巴结转移。年龄、是否绝经、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与女性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绝经(P=0.028,OR=2.998,95% CI:1.128~7.966)、肿瘤浸润深度(P=0.015,OR=3.730,95% CI:1.289~10.787)是女性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率为20.59%,未绝经女性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绝经及肿瘤浸润深度是女性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复发快,整体预后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的37例肝细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分布、手术治疗方式等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肝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整体预后差,单发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易短期内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短,靶向治疗可能是肿瘤复发后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7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有2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阴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23±13)枚,淋巴结阳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30±1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27,P=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χ2=3.997,P=0.046)、病理分化程度(χ2=9.919,P=0.007)、脉管浸润(χ2=35.145,P=0.000)、神经浸润(χ2=13.343,P=0.000)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6.172,95% CI 4.781~55.875)、神经浸润(OR=1.365,95% CI 1.029~14.897)、浸润深度(OR=1.859,95% CI 1.844~22.71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5年生存率为91.6%。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结送检数目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得到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开展颈部超声检测,针对超声检测出的中央区、侧颈部淋巴结开展病理检测,就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80例病理证实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中央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8.76%,23.55%;与病理对照,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2.30%,94.12%;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个淋巴结转移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1.22%,20.00%;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参考作用,且诊断失误率小,为临床上诊断淋巴结转移类型情况以及位置分布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值得临床上推广研究。
简介: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结率在l%~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者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结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并实施外科根治手术的早期胃癌病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4例早期癌患者中,34例出现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最大径、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 cm(OR=3.2,95%CI:2.305~4.187)、浸润至黏膜下层(OR=2.5,95%CI:2.091~3.859)、病理分化不良(OR=1.7,95%CI:1.029~2.933)及脉管侵犯(OR=2.1,95%CI:1.817~3.176)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 。上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1组(66.7%)、第3组(33.3%);中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3组(75.0%)、第4组(25.0%);下部癌中转移率较高的淋巴结依次是第6组(33.3%)、第3组(25.9%)、第4组(25.9%)及第7组(14.8%)。从转移站别看,分化良好且肿瘤直径≤2 cm的黏膜内早期癌,各部位癌第1站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病理分化程度低及脉管受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上、中、下部癌均有其各自的高发区域,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胃周转移基本符合由近及远的规律。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CA12-5水平、肿瘤体积、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及附件受累情况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水平、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和附件受累情况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水平的CA12-5、肿瘤直径〉2cm、中低分化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和附件浸润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