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发生情况,为环卫工人职业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5至11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部分街道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 200份问卷,有效问卷2 167份(有效回收率98.5%)。收集环卫工人社会人口学资料、工龄、工种和职业伤害发生情况等资料,分析其职业伤害的分布特征及与工种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 167名环卫工人中,240人(11.1%)发生过职业伤害。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较多的为锐器伤、中暑及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分别为6.1%(133/2 167)、2.4%(53/2 167)和1.7%(36/2 167)。不同工龄和工种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情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超过5年的环卫工人职业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工龄低于5年的工人(P<0.05);垃圾整理及运输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7.9%,21/265),手动清扫人员中暑发生率较高(3.1%,42/1 366),机械化清扫人员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5.4%,10/184)。结论深圳市环卫工人发生职业伤害的情况较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不同工种以及不同种类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环卫工人职业健康水平。
简介:目的研究母亲不同分娩年龄分组与剖宫产比率的关系,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取样实况调查方法,本课题组于2005-2006年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了8141例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现场测量,并对产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按母亲分娩年龄(19~38岁的每一岁)分组,研究分析各分娩年龄组剖宫产比率。结果剖宫产总平均比率为31.2%(2544/8141);18岁剖宫产率最低,为18.2%,从19~38岁剖宫产率不断攀升,37岁组、39岁组剖宫产率为47.2%、44.9%,分别为剖宫产率的最高和次高。总平均母体因素、胎儿因素、社会因素占剖宫产的构成比依次为29.6%(754/2544)、19.5%(496/2544)和50.9%(1294/2544)。母体因素的构成比伴随分娩年龄增大而增大,而胎儿因素、社会因素的构成比却伴随分娩年龄增大而减少。结论母亲分娩年龄增大伴随着母体危险因素的增大,成为剖宫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简介:目的了解深圳市目前临床护理会诊工作开展情况。方法选取深圳市拥有100张以上床位的28所综合性医院和10所专科医院进行调查,通过E—mail将调查表发给所有医院护理部,调查结果通过E—mail返回。结果所有医院均已经开展护理会诊,并建立专业小组1~6个不等,截2009年5月伞市共统计护理会诊病例1130例,其中2008年护理会诊490例。护理会诊较多的为压疮伤口处理、糖尿病护理、小儿静脉穿刺、危重病人护理等;除2所医院护理会诊由专业组承担外,另有50.00%的医院由非专业组的专科护士参与护理会诊;仅1所医院将护理会诊列入收费项目。结论护理会诊可反映出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小组工作模式、护理会诊及收费将有利于促进护理会诊的落实。
简介:目的了解深圳市居民饮水习惯。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者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问卷经核实后输入计算机。结果401名人选居民,平均年龄为(39.6±10.8)岁,男女约各占一半,汉族为主,文化程度以大专为主,家庭收入在5000~9999元/月之间居多。调查结果表明,男性饮水摄人总量、饮茶量多于女性,豆浆及乳类摄入量少于女性,白开水、豆浆及乳类摄人人数少于女性;不同年龄段居民瓶装水、桶装水、饮料、饮茶、豆浆及乳类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瓶装水、桶装水、饮料、咖啡摄人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白开水、瓶装水、饮茶、豆浆及乳类、咖啡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茶、咖啡、豆浆及乳类摄入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收入居民饮水摄人总量、饮茶、豆浆及乳类、咖啡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开水、桶装水摄人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烟者饮水摄入总量,饮料摄入量多于非吸烟者,饮茶摄入量少于非吸烟者,吸烟者饮茶人数少于不吸烟者;饮酒者饮料摄入量多于不饮酒者,饮料、豆浆及乳类饮用人数多于不饮酒者;不同体质指数居民饮料、豆浆及乳类、咖啡摄人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咖啡摄人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处空调环境者豆浆及乳类摄人量多于未身处空凋环境者;不同出汗情况居民白开水、瓶装水、饮料、豆浆及乳类、咖啡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排便类型居民瓶装水、饮料、饮茶、豆浆及乳类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排尿习惯居民饮茶、豆浆及乳类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开水饮用人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调查对象都知道每天饮水量要至少达到参考标准1200ml,并且能正确说出与缺水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的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2020年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2 777名放射工作人员开展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2 210名、女性567名,年龄17~69(27.6±6.8)岁,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5组:17~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9岁。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制备受检者的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应用全自动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对每名受检者的100个淋巴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分析,统计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无着丝粒体等染色体畸变类型,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和微核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分布服从泊松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受检者年龄与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 777名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无着丝粒体)率为(0.072±0.005)%、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为(0.016±0.002)%、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为(0.068±0.005)%、微核率为(0.43±0.01)‰、微核细胞率为(0.40±0.01)‰、淋巴细胞转化率为(85.07±3.16)%。各年龄组间染色体畸变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以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受检者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93、0.931、0.691,Z=-0.929~-0.059,均P>0.05 )。与17~20岁年龄组相比,其余各年龄组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均较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81~-2.510,F=4.922~52.860,均P<0.05);受检者的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6、0.168,均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7,P<0.001);21~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以及17~20岁年龄组、21~30岁年龄组女性受检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26~-3.516,F=6.947、14.563,均P<0.01)。结论深圳市2015—2020年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均未超过国内文献报道的健康人群的本底水平范围,但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需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