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古典音乐哲学所谓"发于声音"、"形于动静"的言说所蕴涵的,乃是一种"赖有我以凝道"之中国古典特色的实践人本主义哲学.人类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乐艺术行为实践,既是得道的途径,又是行道的手段.就音乐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内在关系而言,音乐之符号的意义,与其用法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所谓"乐体",正是有关"乐用"即音乐之用法的范畴.音乐所谓乐体,乃是人类历史途程中各种不同社会生活行运样态的基型.正因为人类不仅能够接收可听声,而且可以主动"自发"可听声,所以听觉的音乐艺术与视觉的造型艺术比较而言,更具有主观的意味.任何可听声,都可以引起人们以自己的歌喉自发同类可听声时的同样主观体验.人类对音乐之所以会产生强烈感受的秘密,正在于每一个音符都引起了某种对应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呼应.
简介:本书是法国学者文学与音乐比较研究有影响的早期专著,也是后来的法国比较音乐学和音乐学研究者不可不读和经常引用的一部论著。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但在法国多次再版,中译本就是根据1984年版译的。作者雷翁·吉沙尔的初衰在他的《序》里讲得很清楚:“我感到:文学史家并不总是善于向读者展示他们在某一领域所具的文化优势,在这一领域内,他们虽算不上是专家,但也决不完全是外行。……文学史和音乐史是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文学史和音乐史互为参照是必然的。音乐史学家往往大量参考文学史料。……文学家应该……在作品中给予音乐更多的位置。我们看到,近三四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富有成果的发展。我们是否也可以构想进行文学与音乐的比较研究。并为此创办一种刊物。”(《序》第1—2页)至于具体的研究范围。作者说:“在研究某个时期音乐与文学的特殊关系时,我们应该首先确立这一时期的音乐氛围;指出文学对音乐的启示和音乐对文学的帮助。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利用和相互影响;看清楚诗人与音乐家间的合作如何使他们另辟蹊径,改变他们的创作方向,影响作品的形式和精神内涵。本书正是依照这种顺序。对大革命时期直至1850年的音乐和文学进行研究的。”(《序》第4页)
简介:那天夜里,在西去列车的卧铺车厢,我差点遇到了古典女子。最初,她倚窗而坐,绣着细花领边的紫色长裙垂到了地板上,一双弯弯的凤眼,微微眯着,有点忧伤的样子,望着窗外飞驰的风景,微风拂动着她的长发,纤白的双手,一只托在腮下,一只垂放在膝盖上,小桌板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从下午起,我就见她这样坐着,落寞无言,若有所思,我不时地偷偷端详她,后来,她发现我在注意她,便冲我莞尔一笑,那笑容明媚如五月碧透的晴空。坦率地说,这笑容使我意乱情迷。傍晚时,我们已开始无话不谈,其实是我在喋喋不休地卖弄自己的学识,以期获得她的青睐。我大谈中西文化思潮,从梭罗到海德格尔,从波伏娃到克莱默夫妇,哲学与艺术的光辉使我神思飞扬,妙语连珠。而她,只是颔首或沉静地微笑,那神态真是要令我醉倒。我暗想,她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古典女子。半夜时,卧铺已熄灯,我们便在吸烟室促膝而谈。我试探地拉拉她的手,她神情端庄,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缩了回去。我确信,我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那一夜,我仿佛将二十几年的话都说尽了。天已破晓,将到的站是我要下车的一个川东小城,我试探着邀请她,她终于冷静地开口说话了,她说:“要住城里最好的旅馆,我们要先讲好价钱。”我不解地问她讲什么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