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微信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伟大构想,使当今社会成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又大大简化了人们接触信息的路径,微信便在这个节点上萌芽,一经推出,便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截至2016年9月,微信用户达7.68亿。①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媒体功能,使微信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些年轻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更旺盛。为满足用户扩展视野等各方面需求,微信公众平台也在不断壮大,据微信官方消息,微信公众号数量在2016年2月就已超过1000万。②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迁移,还有政府机关、企业和自媒体人的入驻。
简介:随着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学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国外生态文明研究最早探索可追溯到恩格斯的自然报复警告,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史学、环境美学、生态人类学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国内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开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围绕生态文明概念范畴、建设主体与路径、制度体系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研究重点应在结合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培育区位特色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简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从根本上讲,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特殊地说,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大规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弥补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的现实需要。这种协同育人集中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教学功能的优势互补、教学模式的交替共振等三个方面。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是,把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内容契合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简介:在晚期英关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埃尔斯特的“分析”系统运用了谓词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道义逻辑和博弈应用逻辑工具,并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考察了社会流动、有限状态语法、亲属关系、实际国民收入评估和偏好的内源性变化模型的“可能主义特征”,刻画政治可能性及其政治可能性关系的逻辑属性,进而阐述基于政治可能性的辨证法的现实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关系,分析了新经济史视域中的“反事实历史方法论”,凸显可能世界概念之情境、意向性与行动的逻辑应用的社会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