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92年初,江西省吉安市工商银行大桥营业所的干部戴仁和同志在得悉我们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开馆的消息后,给我们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他手头持有一份1934年周恩来和张爱萍二人署名的文告,询问“贵馆是否需要?”对照来信,我认真翻阅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周恩来传》。《周恩来年谱》等资料书籍,但未发现有关于这个文件的记载。是真,是伪?应该马上征集研究。这样,我们就以“快件”复信。戴仁和同志十分热心,很快寄来了复印件。从复印件看,我们已基本确定它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献,于是便以周恩来纪念馆的名义,正式向他征集。我馆如愿以偿获得了这份珍贵的资料。这份文献全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部为目前形势告全体队员书》,文末所署时间为1934年5月17日。由于收藏时间较长,纸身收缩,且多处破损,背面还被用毛笔粗粗地写上了一些“卜词”之类的文字。然而,所幸的是,这份文献上繁体铅字印刷的全文(连同标点)都能辨认清楚。这份珍贵的文献征集到馆后,上海的《文汇报》、江苏的《扬子晚报》和《中国文化报》等先后发了新闻消息,一些党史部门或研究人员纷纷来函求看原件内容。为了更进一步搞清楚有关历史情况,我分别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主办的《党的文献?
简介: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本来意义就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或"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庸的思想义涵: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格;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处世原则,使得二者成为中庸论域下重要的逻辑起点。中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话语逻辑阐释、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其普世价值的挖掘,造成不公正的误读甚至诋毁。本文立足于中庸的话语逻辑视角,从中庸的高度之维、难度之维、向度之维三方面论证中庸在这一特定话语逻辑系统中的思想义涵,进而揭示出中庸在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