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6 个结果
  • 简介:实地调查厦门同安区旅游资源和市场基础上,通过对同安旅游资源分析评价和旅游市场趋势分析,确定同安区5个旅游主题,结论是随着旅游发展,厦门同安区城市旅游主题开发出现将是一种必然现象,旅游主题开发满足同安建设“城市后花园”需要。

  • 标签: 主题旅游 同安 旅游资源 旅游市场
  • 简介:农田非点源污染是最普遍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水质状况;施用化肥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农田化肥施用现状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施肥)和对照(不施肥)2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地表氮和磷流失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氨态氮浓度,但对径流硝态氮、总氮、可溶磷和总磷影响有限;附着于泥沙上颗粒态磷质量分数因施肥显著增加,但颗粒态氮质量分数仅在底肥施用后首次产流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泥沙是地表径流中氮和磷流失主要载体,试验期间常规和对照小区,氮随泥沙流失负荷分别占氮流失总量58.6%和53.6%,磷随泥沙流失负荷占比分别为97.2%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施肥 农田 地表径流 天然降雨
  • 简介: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2000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0.17~2.61mm/a;28条流域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最晚1994;5%、50%和95%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0.79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3个频率上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 标签: 年径流 时空响应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黄河中游地区
  • 简介: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最大值合成7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之后8NDVI平均值比前10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区域没有增加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最大NDVI值与5—7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相关性,R2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吴旗县,1998后形成了一个明显以县边界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1998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 简介: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及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纲领性政策文件,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使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形势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更高要求。结合麻江县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分析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就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做好贵州省县级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积极建议。

  • 标签: 新时期 工业化 城镇化 水土保持 工作 建议
  • 简介:对长汀河田地区典型点小气候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对近地层明显降温、增湿、减小温度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温度作用;2.不同坡向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明显,但对空气相对湿度、地面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较差、土壤温度影响较明显.3.治理时间越长,小气候环境改善影响越大,对地面日最高温度、日较差和土壤温度这3个气象因子改变尤为明显.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气候效应 长汀县 地面日最高温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 简介: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而水土流失阻碍着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尚在进一步探索研究中。本文透过闻名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宁化)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文明丰富经验,分析当前存在主要问题,进一步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科学方法,旨在抛砖引玉、启迪心智,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 生态文明 建设
  • 简介: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转化特征,以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雨水、沟道水和井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各水体δD-δ18O特征、氢氧同位素时间变化和沿程变化,明确各不同水体间补给关系,估算流域上游沟道水补给井水过程中因蒸发损失水量。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沟道水和井水δD和δ18O之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井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沟道水较富集且稳定,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因子对沟道水氢氧同位素影响强烈,对井水影响较弱;流域沟道水与井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有效补给地下水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平均值:δ18O=-11‰,δD=-79.80‰;沟道水向井水转化以单向排泄补给为主,两者转化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引起水量损失占补给源水量7%。

  • 标签: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 地下水 瑞利蒸馏模型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 简介:明确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影响。以广西典型石漠化区——隆林县和西林县研究区,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分析2004—2010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Costanza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方法,基于谢高地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定量评价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对9项生态服务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美学景观)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隆林县和西林县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两县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加6.14亿和3.27亿元;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价值减少外,其余7项价值均增加;林地生态价值构成ESV主体。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ESV估算值相对稳定;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表明,两县生态经济系统分别处于中度协调和潜在危机水平,说明隆林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西林县需要加强生态建设。ESV可作为衡量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1个综合性指标,当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Costanza估算方法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度
  • 简介: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 标签: 土壤侵蚀 分布式模型 GIS 王家沟
  • 简介:以淄博市城市周围破坏山体研究对象,根据野外调查结合植被恢复影响程度分析,选定破坏山体外貌形态、坡度、边坡高度、土层厚度和砾石含量5个立地因子,并对之进行分级量化;利用聚类分析法将破坏山体划分为7个立地条件类型和16个亚型;不同立地条件类型植被恢复难易程度不同,分析各立地条件类型特征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破坏山体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破坏山体 立地类型 植被恢复 聚类分析
  • 简介: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度 植被覆盖度 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
  • 简介:本研究主要是以Guelph渗透计于野外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深度下水力传导度加以探讨,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物理性质,结果发现土壤总体密度以牧草地最高,其次裸露地,而竹林地最低;pH值牧草地最高,其次裸露地,竹林地最低;试验孔深度30cm及深度60cm水力传导度皆为裸露地最大,最小竹林地。

  • 标签: 土地利用 水力传导度 裸露地
  • 简介:通过对江苏赣榆丘陵山区生态修复区修复效果总结分析,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根据。结果表明:经过3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修复前43.5%提高到96.1%。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向良性循环发展,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758t/km^2减少到1369t/km^2,减沙效益50.4%。本项目仅进行3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补植林成林后,该区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开展更深入竹研究探讨。

  • 标签: 生态修复 丘陵山地 效益分析
  • 简介:以鄯善风电场一期(49.5Mw)工程,通过布设风蚀监测小区,结合建设和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采用实测、GPS技术应用对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及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因子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防治效果,同类地区其他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风蚀监测 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措施
  • 简介: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 标签: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安全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简介:运用生态价值服务功能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区域生态价值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区域环境带来影响。研究表明:根据规划标准,始兴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200535.46亿元减少到202035.42亿元,生态价值净减少0.04亿元,减少量只占20050.11%,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基本保持稳定。

  • 标签: 土地规划 环境 评价 始兴县
  • 简介: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选取金安桥水电站重塑地貌2^#弃渣场和3^#弃渣场土壤研究对象,未受工程施工扰动灌草丛、林地和农田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土壤容重为重塑地貌大于其原地貌;②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原地貌高于其重塑地貌,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③重塑地貌2^#和3^#渣场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5mm粒径颗粒组成百分比就达到64.53%和65.11%,比例不合理,而原地貌农田土壤粒径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④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为原地貌大于重塑地貌,而全磷、速效磷含量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电工程建设 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
  • 简介:联合国全球千生态系统评价中,干旱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其主要内容.生态系统评价基础上,分别介绍如何正确理解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影响范围、荒漠化对生态系统及其人类社会影响、荒漠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关系、未来不同发展途径对荒漠化影响以及如何防治荒漠化等问题.

  • 标签: 荒漠化 生态系统评价 全球变化 联合国
  • 简介:以商州区张地沟小流域,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方法,对表层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张地沟小流域土壤全氮平均质量分数0.986g/kg,变异系数24.14%,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土壤全氮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空间分布上呈现斑块状和带状格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质量分数顺序农地〉果园〉林地〉荒草地;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不同高程间具有显著差异,随高程和坡度增加而降低;阳坡与半阴坡方向上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分别为最高和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丹江流域农业结构调整、土壤全氮有效利用和水质清洁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全氮 空间变异 KRIGING插值 影响因素 丹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