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沈阳市天柱山附近的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25°坡面上不同土壤颗粒级配的工程弃土在1.0、1.5和2.0mm/min3种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产生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所用Ⅰ~Ⅴ组土样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从1.5增加到2.0mm/min),累积产沙量分别增加12.55、7.56、12.00、8.81和10.41g,而在3种降雨强度作用下,3个最大与最小累积产沙量差值分别为6.39、11.64和13.78g;2)产沙量随细度模数的增大而减少;3)在降雨强度、坡度、降雨历时等因子一定的条件下,土壤颗粒级配对径流量的影响比较小,不同颗粒级配土壤的累积径流量差异不明显。
简介:河流水沙特征与流域降水量和下垫面变化密切相关。为揭示流域降雨以及退耕还林对延河流域水沙特征的影响,本文以延河甘谷驿站控制区1960—2010年流域降水量、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降水量的响应,并对比分析了退耕前、后(以2002年为界)延河水沙变化。结果表明:在1960—2010年间,延河甘谷驿站控制区年及汛期(6—9月)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波动递减趋势,汛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值约占年值的64.8%、71.7%和98.1%;年及汛期输沙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径流量变化可分别解释年及汛期87.6%和92.2%的输沙量变化,降水量变化可分别解释年及汛期22.7%和23.6%的输沙量变化;退耕后流域年及汛期平均输沙量、径流量和径流系数显著低于退耕前,剔除退耕前后降水量差异影响,退耕工程对年及汛期累计输沙量变化分别贡献87.5%和86.9%,对年及汛期累计径流量变化分别贡献77.4%和75.4%。研究阐明退耕可显著降低年及汛期平均径流量、径流系数和输沙量。
简介:自2003年来,在国家水利部、财政部的关心支持下,赣县实施麂山项目区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91.48km^2,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100.65km^2下降到41.01km^2,下降了59.25%,年土壤流失量下降了62.08万t,保土减沙效率达70.3%。同时发展了流域经济,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形成了赣县特色的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经验体会: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监督,巩固治理成果;创新思路,加快治理步伐;加强管理,规范建设程序;科学治理,建设精品流域;严格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广泛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强化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简介:根据研究成果,本文简要论述了福建流域水文循环基本特征和河流不同水源重要特性的两大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试点流域“双蓄”的重要理念,初步提出试点流域保水保土保生态系统工程、试点流域干支流上游修建龙头水库群及其系统工程和试点流域主体水网(含供水和灌溉)系统工程的发展模式。应对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流域下垫面动态变化的共同影响下,洪涝与干旱的概率增多,加重了治水工作任务的新情况下,商议其对策。
简介: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717.74万、1573.03万、3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简介: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方式,在长江全流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加绿色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项目过少等问题。未来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工程建设任务还很重,工程建设空间还很大,流域生态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简介:为了直观地反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体现重大生态工程的巨大作用,实现林业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保育土壤物质量及价值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截至2015年,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量分别为13.17亿t/a和8203.72万t/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2.36亿t/a和1738.23万t/a;2)9个优势树种固土和保肥总价值分别为905.29和2408.92亿元/a,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455.44和699.69亿元/a;3)桦木林和阔叶混交林固土效益突出,而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固土效益不显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保肥效益均最好,樟子松林保肥效益较差;4)对森林实施保护,能有效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森林保育土壤生态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研究为评估天保工程区森林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后续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