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3 个结果
  • 简介: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化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建设过程中对水体占用。

  • 标签: 快速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慈溪市
  • 简介:为了防灾减灾,改善陕南秦巴山区群众生存环境,对该区基本情况及洪灾发生情况作了介绍,对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川道水毁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改河造田,缩小河道断面,没有为洪水留足出路,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滞后沟道河流疏浚跟不上等.今后,秦巴山区防洪减灾、改善生存环境对策: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变与洪水争地为给洪水以出路,统筹兼顾山上与山下关系,加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河道疏浚清障等.

  • 标签: 秦巴山区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预防监督 发生情况 人为因素
  • 简介:通过对稻草覆盖客土措施(Ⅰ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变化趋势。措施Ⅰ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1.75倍1.65倍,措施ⅠⅡ〉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42.52%。②措施Ⅰ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Ⅰ(1.000)〉措施Ⅱ(0.782)〉对照Ⅰ(0.333),措施Ⅰ(0.923)〉措施Ⅱ(0.801)〉对照Ⅰ(0.333),表明果园覆苹措施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 简介:为摸清浑善达克沙地近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以沙地内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内白银库伦诺尔湖泊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结合210Pb137Cs测年资料,恢复了包括小冰期20世纪初升温期等气候事件在内浑善达克沙地近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A.D.1500~1600,浑善达克沙地气候较干旱寒冷,植被生长受到抑制;A.D.1600~1760,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为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气候,植被盖度增加;A.D.1760~1900,气候较温和湿润,后期气候干旱寒冷;A.D.1900,小冰期结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但近现代以来,气候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 标签: 气候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小冰期 地气 浑善达克沙地 降水
  • 简介:在联合国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价中,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荒漠化其主要内容.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价基础上,分别介绍如何正确理解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影响范围、荒漠化对生态系统及其人类社会影响、荒漠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关系、未来不同发展途径对荒漠化影响以及如何防治荒漠化等问题.

  • 标签: 荒漠化 生态系统评价 全球变化 联合国
  • 简介:雅安市雨城区“长治”工程从1997~2005年实施了3期,共治理小流域5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7.81km^2,取得了较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本文就雅安市雨城区“长治”工程实施效果及经验作一总结,以期能为华西雨屏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华西雨屏区 “长治”工程 生态经济
  • 简介:等高绿篱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一种十分有效坡耕地植被恢复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之一。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一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在表层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一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梅江盆地白垩系上统叶塘组(Kyt^2)紫色岩上土壤物理性质特征扣差异,结果表明:叶塘组紫色岩母质发育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具有容重较大,比重相对偏小,孔隙度不高,自然含水量偏低特点。从丘顶、丘腰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递增而比重减小。孔隙度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趋势,含水量则表现出丘顶〈丘腰〈丘脚趋势。针对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以维护紫色土利用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梅江盆地 紫色岩 母质 土壤性质
  • 简介: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质量浓度高于NW4^+-N;Fe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简介:本文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环境分析,预测武夷山发展旅游对植被生态环境可能影响,提出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应本着保护原则,在注重生态伦理基础上,有规划地进行,以达到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

  • 标签: 武夷山 植被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
  • 简介: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为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N13,南样线为S15~S24,东样线为E13~E22,西样线为W23~W30.2)4条样线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地形差异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 标签: 极点排序 生物多样性 湿地 交错带
  • 简介:大地一位伟大母亲,她孕育着世界上生灵万物全体人类;她拥抱着壮丽山川宁静湖泊;大地一位历史巨人,她见证着生命起源,人类诞生人世间沧桑巨变;

  • 标签: 土地利用 人类 生态安全 安全管理
  • 简介:长期从事土壤水土保持事业土壤人,深感珍惜土壤,保护土壤重要性。值今年”国际土壤年”之际,特撰本文,以兹纪念!

  • 标签: 土壤 人类 水土保持事业
  • 简介:小良水保1957年在这不毛之地“光板地”小良建站并开始长期艰苦治理水土流失历程,并取得可喜成果。经过多年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现在已在光秃沿海台地上恢复起一片葱绿热带人工生态森林。治理后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小良水保站
  • 简介:对莆田市东圳水库自1997年以来出现水体浑浊异常现象与水土流失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建设重要性及具体做法、存在问题,为此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主要做法 东圳库区 莆田市
  • 简介:水库、水电站建设要淹没大量土地,造成大量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溪洋水电站库区建设与天门山风景区自然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紧密结合,使工程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眼前效益、长远效益社会效益都得到很好体现,对现在所讲究资源型经济具有代表性意义。

  • 标签: 工程建设 自然资源保护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范畴,与环境保护生态学科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学 环境保护学
  • 简介: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在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入手,实现动态监测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生物措施 水土流失监测 GIS RS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P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0.06~0.49g/kg;2土壤C/N、C/P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3.24~62.58;3土壤C、N、P、C/N、C/P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