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根据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呈现块状、条状分散分布;水土流失严重;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如何进行水土流失监测.以永泰县大洋水电站水土流失监测为例,对水电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的区域范围、内容和对象、监测方法、监测时段及应提交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 标签: 水电工程 水土流失监测 内容 方法
  • 简介: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和探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和投入机制、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元市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并指出了目前该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 标签: 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通过对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形式的分析,提出各分区的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与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公路的安全运行。

  • 标签: 水土保持 公路建设 措施探讨
  • 简介:近20年来,围绕“治山治水,脱贫致富”这个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在毕节地区除实施长治工程外,还先后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全区8县(市)336条小流域规划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85.03km^2,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 标签: 大示范区 生态 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非资源性开发建设项目因其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毁坏植被为特点,且涉及的部门行业复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数量众多,造成的水土流失有轻有重,人们对其产生的危害认识有偏差。根据其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和发生演变过程的相似性,分为阶梯上升期、平顶期、收缩下降期和稳定期四个阶段,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对公民的水土保持意识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非资源性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规律
  • 简介:在坡地上通过坡面水系工程设计与建设,可改变水系紊乱的局面,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利用坡面径流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旱涝保收的目的;其技术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基层单位推产。

  • 标签: 低丘红壤 工程措施 坡面径流水 资源
  • 简介:开挖面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对其进行分类,是构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指导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水土流失监督执法的基础.以我国东部水蚀区为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区内多个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的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水蚀区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挖面分类体系.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按照开挖面质地与物质组成,把开挖面分为均质面和非均质面;第2层次根据开挖面上方有无来水,把开挖面分为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有汇水影响开挖面;第3层次按照开挖面形成的时间,把开挖面分为非稳定面和稳定面.该分类体系,不仅打破了现行工程边坡分类中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界限,而且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分类体系在土壤流失测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开挖面 分类体系 生产建设项目 水蚀区 土壤流失量测算
  • 简介: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率42.2%)、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率70.3%)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绿地率96.2%)为研究对象,以周边主要交通干道为对照,采用多功能精准型激光粉尘仪观测PM2.5质量浓度,研究城市不同绿地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绿地率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有较大影响,研究区内PM2.5质量浓度随绿地率增加而递减,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PM2.5质量浓度最高值分别为140、62和48μg/m3,均高于国家PM2.5质量浓度年平均标准(35μg/m3);2)研究区内城市绿地PM2.5质量浓度与其周边主要交通干道没有明显差异;3)气象条件对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大影响,阴天PM2.5质量浓度较高,长时间保持在80~110μg/m3之间,降雨天则使PM2.5质量浓度明显降低,降幅约达80%。

  • 标签: PM2 5质量浓度 城市绿地 日变化 气象条件
  • 简介:淤地坝建设是治黄减沙的关键措施,为了加快淤地坝工程的修建,需要利用快速的筑坝技术,而快速筑坝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快速筑坝质量控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快速建筑淤地坝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淤地坝 快速建筑 质量控制 爆破 水力冲填
  • 简介:采用传统统计学、GIS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河南省1982和2009年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个时期土壤全磷半变异函数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均存在中等空间相关性;2)土壤全磷平均质量分数由1982年的0.56g/kg增加为2009年的0.66g/kg,增幅为17.86%,平均年增长水平为0.66%,其中豫东地区由0.65g/kg变为0.83g/kg,增幅27.69%位居全省第1位,豫南地区以6.12%增幅最低;3)主要土类中,全磷质量分数以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的砂姜黑土、水稻土和潮土的增幅最大,增幅分别为29.55%、29.27%和18.46%,主要受秸秆还田以及施用有机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此外,黄棕壤中全磷平均质量分数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6.45%。

  • 标签: 土壤 全磷 时空变异 土类 河南省
  • 简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开发建设和生产建设活动的加剧,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预防和治理开发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且非常紧迫的任务。泉州市积极探索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入手,推进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路子,已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其经验值得借鉴。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经济转型提升 成功经验
  • 简介:永泰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之一,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共同探讨以封育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做好总结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模式 永泰
  • 简介:应辩证地分析小水电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只要严格把好小水电水土保持的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及验收关,小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小水电建设 水土流失 辩证关系
  • 简介: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三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 标签: 三峡库区 低山丘陵 防护林体系 布局 模式
  • 简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控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工程的进行,各个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本文针对工程建设的规模、扰动地表面积的特点及施工不同阶段产生水土流失情况,采用定点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以更好地掌握各阶段的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及流失强度,为治理新的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 标签: 工程建设 水土保持监测 水电站 水土流失 建设过程 动态变化
  • 简介: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制度建设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省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制度建设的一些设想。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制度
  • 简介:福建上杭紫金山金铜矿注重矿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10多年来,在防洪排导、拦挡、降水蓄渗、土地整治、斜坡防护和植被恢复与建设等工程和植物措施以及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丰富经验。本文在这些方面作一重点介绍和分析评价。

  • 标签: 金铜矿 水土保持 紫金山
  • 简介:为了有效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利用和生态重建,利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场、拌和站和取土场5类临时用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5类临时用地之间土壤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低,土壤酸化严重;施工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高;拌和站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小;弃土场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小,速效钾养分质量分数最高;施工便道土壤各指标在5类用地中,均处于中间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氮素等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引发弃土场、取土场的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及田间持水量的降低是导致施工便道、拌和站和施工营地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中,应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主成分分析是损毁土地土壤综合质量诊断分析的有效研究方法。该研究可为工程建设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生态重建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 简介:以黄土高原北部的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不同灌木类型和不同生长年限的乔木林地土壤样品的分析测试与数理统计,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植被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碱解N和速效K,柠条林地是沙棘林地的2倍以上,二者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柠条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效果要优于沙棘,仅从对土壤性质的改善来看,建议选择种植柠条。2)乔木林地,从幼年林地到成年林地,土壤全N、碱解N、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不断增加,土壤速效K、全P和速效P略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表聚性加强。3)总体上,乔木林地0~100cm土层土壤碱解N、速效K、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N、全P、全K均高于灌木林地,表明乔木林地对土壤的培肥效果优于灌木林地。

  • 标签: 人工林 土壤肥力 黄土丘陵区
  • 简介: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示范县的工作,开始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实践,前后跨越10多年。通过实践,对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认识不断深入,编制质量也不断提高。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水土保持管理,立法与行政执法是有力保障;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的管理,是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科技示范园为方案编制树立了榜样;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对永久绿化美化的区域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绿化;落实监督、监测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以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 标签: 水土保持方案 编制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