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大脑中与感觉、运动、学习、语言和认知有关的系统都集中于大脑皮层,面部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在控制颌面运动功能时发挥重要作用。口腔环境改变时,可以引发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结构改变及功能重组,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的神经可塑性反应了神经系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皮层中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的神经可塑性研究对于揭示大脑活动规律、实施临床矫治和干预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运动皮层 面部初级感觉 口腔环境 功能重组 神经可塑性 皮层可塑性
  • 简介:由于光固化灯发出光照不均一,使得复合树脂(rbc)修复体因单体析出或内部收缩应力而导致不充分或过度固化,从而降低了rbc修复体使用寿命.该研究是为了确定两种光固化灯的光照分布及其对复合树脂材料局部的机械强度的影响.

  • 标签: 光固化灯 表面显微硬度 牙科树脂 光照 复合树脂材料 收缩应力
  • 简介:目的:分析下颌第一磨牙Ⅰ类洞中复合树脂收缩应力的变化趋势。方法:在已建立的下颌第一磨牙Ⅰ类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采用温度应力的方法,模拟树脂的体积收缩。分析树脂在弹性模量为10Gpa、体积收缩率1.5%时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树脂的收缩应力主要集中在洞缘、洞底线角处;牙体组织的受力则集中在洞缘、洞底线角及牙釉质与牙本质交界处。结论:洞缘、洞底线角处是粘结失败、修复体损坏易发生的部位。树脂的收缩应力会影响到粘结强度。

  • 标签: 下颌第一磨牙 复合树脂 收缩应力 三维有限元模型 有限元分析
  • 简介:前牙的贴面修复是一项完善的技术,旱在1927年就被Dr.Pincus介绍并推广进入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复合材料和粘结技术迅速的发展.包括直接复合树脂修复体、预成复合树脂贴面和各种间接陶瓷贴面在内的多种修复方法层出不穷。以前由于技术的限制.不得不放弃选择预成复合树脂贴面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包含釉质层的比色板以及经过高压、高温后形成陶瓷化表面的技术出现使这种旧观点得以复兴.一个创新性的复合树脂贴面的预成系统就此诞生。这篇文章综合地介绍了这种贴面技术的适应证和临床治疗方案。

  • 标签: 复合树脂贴面 临床应用 适应证 复合树脂修复体 治疗方案 贴面修复
  • 简介:目的研究树脂粘接桥基牙牙体预备后有无牙本质暴露及牙本质暴露面积的大小。材料与方法收集20颗拔除的离体双尖牙,按照以下标准预备:舌侧及邻面预备0.5mm,近远中轴沟深1.0mm,近远中殆支托窝的颊舌向宽2.0mm、近远中向长1.5mm、深1.0mm。预备完成后用改良vanGieson法染色,以确定有无牙本质暴露。将离体牙固定到基台上,每旋转30°拍摄一张照片,将照片合成以获得牙齿的全景图像。图像经处理后,计算牙本质暴露面积及所占预备面积的比例。结果所有样本经预备后均出现牙本质暴露现象,平均牙本质暴露面积为11.06mm^2,占预备面积的16.15%。牙本质暴露面积最少为4.07mm^2,占预备面积的7.03%:最多为19.73mm^2,占预备面积的27.28%。结论如果按照现行的粘接桥牙体预备标准,牙体预备后必然会导致牙本质暴露。尽管通常推荐牙体预备应限于釉质内,但邻面轴沟区域牙本质暴露现象不可避免,颈部边缘也可能暴露牙本质。

  • 标签: 牙本质暴露 树脂粘接桥 牙体预备 体外研究 Gieson法 全景图像
  • 简介:对四环素牙,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间隙过宽,前牙冠折及切角缺损,前牙邻面龋等进行脱色及美容修复.是齿科美容目的之一.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本人自1994年至2000年间,利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对上述前牙进行了美容修复,共514例1246个牙,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就临床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如下:

  • 标签: 光敏修复 前牙缺损 光固化复合树脂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对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间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Z350纳米树脂样本40例,浸泡于37℃蒸馏水2个月,表面经金刚砂车针研磨后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表面未经处理;B组表面仅涂布粘结剂;12组表面仅37%磷酸酸蚀;D组表面37%磷酸酸蚀后涂粘结剂。上述表面处理后使用新鲜树脂完成样本制备。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材料的微拉伸强度。结果:仅涂粘结剂组微拉伸强度最大,对照组次之,仅酸蚀组最小,酸蚀后涂粘结剂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表面使用粘结剂可明显提高陈旧性树脂与新鲜树脂间的粘结强度。

  • 标签: 树脂 表面处理 陈旧性 修复 粘结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用FiltekZ350复合树脂和超瓷嵌体修复Ⅰ类、Ⅱ类洞的边缘微渗漏的差异.方法选取40颗新鲜拔除的第三磨牙,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A1组为Ⅰ类洞树脂直接充填,A2组为Ⅱ类洞树脂直接充填,B1组为Ⅰ类洞型超瓷嵌体修复,B2组为Ⅱ类洞超瓷嵌体修复.4组均置于1%碱性品红溶液染色21d.用低速金刚砂锯沿牙体长轴近远中向切开,制备牙齿切片,体视显微镜观测粘接界面染色剂渗透深度.结果(1)Ⅰ类(Z=5.909)、Ⅱ类洞(轴壁Z=5.504,龈壁Z=2.958)超瓷嵌体的边缘微渗漏都显著小于Z350复合树脂直接充填(P<0.05);(2)无论树脂直接充填(Z=1.413)还是嵌体修复(Z=0.455),Ⅰ类、Ⅱ类洞的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瓷嵌体修复是牙体缺损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树脂 直接充填 间接修复 超瓷嵌体 微渗漏
  • 简介:目的:本临床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碟形Ⅱ类洞复合树脂修复的长期性能。方法和材料:完成了51个牙齿预备,用光固化树脂进行充填。此工作由公共牙科中心的七名牙医完成。用美国公共卫生中心的标准每年对修复体进行一次评价,投照He翼片,代型取印模。最后评价时的复诊率为100%。结果:在平均7.2±1.3年后(最长为9.6年),70%的修复体能继续使用。龋坏和技术缺陷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利用复合树脂本身的特性,碟形结构保存了健康牙本质,比盒形洞形更可取。

  • 标签: 后牙邻面龋 碟形窝洞 预备 复合树脂 修复
  • 简介:目的研究人牙本质与复合树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蠕变行为的匹配性。方法收集离体人磨牙切削制作圆柱体形态的牙本质试件20个,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D300与D50两组,每组10个试件。制作圆柱形复合树脂试件20个,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R300与R50组两组,每组10个。分别对D300与R300组的试件施加300N载荷、D50与R50组施加50N载荷至7200s,每5秒记录1次应变,绘制应变-时间曲线并提取最大蠕变应变,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牙本质与复合树脂在实验条件下均表现出一定的蠕变行为,且蠕变曲线形态有差异。300N载荷下牙本质最大蠕变应变为(2.953±1.099)%,复合树脂最大蠕变应变为(1.370±0.069)%,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P〈0.001);50N载荷下牙本质最大蠕变应变为(1.490±0.348)%,复合树脂最大蠕变应变为(0.483±0.1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01)。结论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载荷时牙本质蠕变较复合树脂蠕变明显。

  • 标签: 牙本质 复合树脂类 压缩蠕变
  • 简介:目的:研究模拟树脂的收缩应力的方法。方法:建立简单的有限元模块代表釉质、粘结剂、树脂,应用温度应力的原理,使树脂的体积产生收缩,同时利用材料力学的原理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结果:建立了模拟树脂收缩应力的模型。应力集中在弹性模量大的模块及洞形的线角部位。结论:采用温度应力的方法,可以较好的模拟收缩应力。

  • 标签: 收缩应力 三维有限元 温度应力
  • 简介:目的:通过与粘接系统粘接纤维桩的临床操作时间、3年内的临床存留率进行比较,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0个前牙纤维桩核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个修复体,实验组采用自酸蚀自粘接树脂(EMBRACECORE)粘结纤维桩并形成树脂核,对照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DCBond和DCCore)进行树脂粘接并形成树脂核,记录两组的临床操作时间,并追踪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为87.38±8.21sec,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5.56±10.04sec;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粘接临床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临床存留率与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相似,可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操作方法。

  • 标签: 纤维桩 自酸蚀自粘接树脂 自粘接粘结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用超强玻璃纤维树脂嵌体对牙周炎松动牙进行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牙周病患者14例,其中9例10组牙齿作为固定组,基础治疗后,在相邻牙齿的舌侧制备嵌体固定,分别测定3个月、6个月基线指标(PD,PBS,AL,BMD,PLW,BI).结果:固定后咀嚼效能显著提高(P<0.01).固定组6个月以上临床及X线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1),出血指数除外(P>0.05).固定组内的固定牙不同时期的各指标均有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有利于牙齿保存及牙周病控制,但经6个月后,须再次牙周治疗维护才能取得长期效果.

  • 标签: 玻璃纤维 光固化复合树脂 嵌体 牙周炎 切牙
  • 简介:目的:比较氩气、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对树脂表面浮游白色念珠菌的杀灭效果。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制作成9mm×9mm×2mm的试件56块,在浓度为1.0×10^8CFU/ml白色念珠菌菌悬液中培养2h后取出,PBS轻漂两次,分为14组(n=4)。对照组不做处理,氩气等离子体分别处理20s、40s、60s、80s、100s,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分别处理5s、10s、15s、20s。处理后洗脱、系列稀释、涂板。48h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计算杀灭对数值。参考欧洲标准EN1275-2005,处理后真菌减少〉4log(10)CFU视为有效。结果:氩气等离子体处理100s、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处理15s后,白色念珠菌数量降低均〉4log(10)CFU,均能达到有效杀灭。结论:氩气、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均能有效杀灭树脂表面浮游白色念珠菌。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杀菌效能优于氩气等离子体。

  • 标签: 等离子体 丙烯酸树脂 白色念珠菌 消毒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龋拟生态再矿化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脱矿/再矿化液的pH循环法建立人工龋模型,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BondPlus(SB组)、One-Step(OS组)和自酸蚀粘接剂AdperPromptL-Pop(LP组)进行树脂粘接,在含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膦酸(PVPA)的模拟体液/硅酸盐水门汀系统中诱导矿化,采用显微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microCT)定量评估再矿化效果.结果矿化诱导4个月后SB组、OS组和LP组样本病损深度均有降低,由矿化前的300滋m分别减少至47、53和87滋m,矿化率分别为73.76%、81.39%和74.54%.结论microCT是定量评估人工龋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矿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含PAA和PVPA的模拟体液/硅酸盐水门汀系统可诱导树脂渗透脱矿牙本质再矿化(P<0.05),且不同的粘接剂对人工龋拟生态再矿化效率无显著性影响.

  • 标签: 人工龋 拟生态 再矿化 显微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 简介:在对重度牙周疾病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多学科的团队合作来重建健康、功能良好的牙列已经成为可能。本文报告了一例正畸治疗后使用树脂粘接夹板来固定牙周炎累及的松动下前牙的病例。患者为一名30岁的女性,有重度牙周炎,由此导致前牙有间隙和后牙倾斜。在牙周一正畸联合治疗后对其进行了修复重建,在两尖牙之间的区域应用树脂粘接夹板来固定正畸后的牙周受累牙。4年后随访观察发现,夹板未松脱,也没有进一步的牙周组织破坏。

  • 标签: 重度牙周炎 夹板固定 下前牙 粘接 树脂 松动
  • 简介:通过十年的回顾性调查研究了四种相似的微混合动力复合树脂(FiltekZ250,HerculiteXR,GradiaDirectPosterior,Renew)充填的Ⅱ类洞的改变及使用寿命.收集了2001年至2003年间做了后牙树脂充填修复并能定期随访病人的就诊记录,对其进行整理.由两名实验者以美国公共卫生署公布的标准检查了共计225名病人(包括86名男性和139名女性)的701颗修复体.

  • 标签: 复合树脂修复体 调查 后牙 充填修复 随访病人 使用寿命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粘接系统的树脂水门汀与纤维桩的剪切粘接强度。方法:将30颗完善根管治疗后的离体牙分成三组(n=10),分别使用全酸蚀(One-StepPlus/Duolink,OD),自酸蚀(ParaCoreAutomix,PA),自粘接(RelyXTMUnicem,RU)三种粘接系统的树脂水门汀粘接玻璃纤维桩进行修复,经水浴冷热循环5000次后,采用微推出法比较这三种树脂水门汀与纤维桩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在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的破坏模式。结果:OD组(10.50±2.97MPa)与RU组(9.58±2.36MPa)的剪切粘接强度明显大于PA组(8.43±2.79MPa)(P〈0.05);OD组与RU组的剪切粘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粘接界面的破坏模式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不同粘接系统的树脂水门汀对纤维桩的剪切粘接强度有影响,全酸蚀系统的剪切粘接强度最大,全酸蚀系统的剪切粘接强度最小。

  • 标签: 树脂水门汀 纤维桩 剪切粘接强度
  • 简介:儿童修复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是患儿的配合问题,缩短椅旁工作时间的修复技术对儿童牙科的临床治疗将是极其有利的。作者介绍了一种应用复合树脂桩和透明成形冠套修复一名3岁患儿的经过根管治疗的上颌乳切牙的方法.其优点是应用单独一种修复材料来改善美观修复效果并可缩短椅旁操作时间和节约费用。

  • 标签: 复合树脂 前牙缺损 成形 透明 复乳 儿童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