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舌下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特点。方法对1979—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例经病理确诊的舌下腺恶性肿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舌下腺恶性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0~86岁,平均52.12岁;40~60岁年龄段为22例(64.71%);病理类型中腺样囊性癌居首位(70.59%);治疗方式主要是局部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2.35%、76.47%、47.06%。结论舌下腺恶性肿瘤女性患者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是舌下腺常见的恶性肿瘤;首次正确选择术式,且术后辅助放化疗是降低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舌下腺 恶性肿瘤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1001例口腔颌面创伤患者回顾分析,了解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年8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1例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1例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男女比为2.80∶1;20~29岁(30.07%)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交通事故(48.45%)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在口腔颌面创伤中,下颌骨骨折573例,发生率最高。合并伤以眼部最多见(171例),其次为颅脑伤和四肢创伤。结论:口腔颌面创伤患者以骨折多见。骨折发生的数量、部位等与致伤原因、受力性质及相应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关。眼部创伤、颅脑创伤及四肢创伤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予以充分重视,治疗时不可忽视全身状况。

  • 标签: 颌面部 创伤 流行病学调查 合并伤 陈旧性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的特点。确定早期咬合的概念范围与定义,初步探讨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的17例病例进行检查,治疗的临床分析。结果:17例早期咬合创伤性牙痛病例包括前牙3例,前磨牙5例,磨牙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牙痛,偶有咬合至某一个位置疼痛,有时定位不准确,检查偶有叩痛,经反复检查可查及咬合高点,但X线片检查牙体及牙周膜并未见改变,经调He治疗后1周内症状可得到明显的缓解。结论:临床上确实存在单纯因咬合创伤引起的早期牙痛,仔细检查可查到咬合创伤点,但不能查到牙体及牙周组织的损害,在临床应引起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引起进一步的损伤,有关单纯性咬合创伤引起早期牙痛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咬合创伤性牙痛 诊断 临床分析 咬合调整
  • 简介:目的:探讨口底畸胎样囊肿临床病理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对2000年4月-2008年5月有详细记载的10例口底畸胎样囊肿的临床特点、组织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口底畸胎样囊肿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儿童,表现为活动的囊性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由于位于口底,常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组织学观察该囊肿除复层鳞状上皮衬里外,还有呼吸道上皮和(或)胃肠上皮。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摘除,随访3-103个月无复发。在对患儿呼吸道无明显压迫等情况下,可以待患儿身体状况较好时行囊肿摘除术。结论:口底畸胎样囊肿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性,尽管系囊性病变,但对患儿影响较大。B超、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处理,早期手术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口底 畸胎样囊肿 临床病理分析
  • 简介:本研究通过与根尖牙乳头来源细胞(APDCs)相比,鉴定其中干细胞/祖细胞的放射学特性。方法:从新鲜拔除的具有未成熟根尖的人类第三磨牙中分离APDCs,运用神经球培养技术,制备含有大量干细胞/祖细胞成分的多能性细胞团。经1射线照射后,对牙乳头球形成细胞(PSFCs)和APDCs进行放射敏感性和硬组织形成能力分析

  • 标签: 乳头细胞 放射学 敏感性分析 根尖 人类 放射敏感性
  • 简介:目的:评价舌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语音功能,探讨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0月—200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I病区接受手术的舌癌患者27例,所有患者的舌切除范围均在半舌内。根据重建术式分为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16例)、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11例);根据肿瘤大小和分期分为T1组(9例)、T2组(13例)及T3组(5例);根据肿瘤切除后缺损的部位分为舌前部切除组(5例)、舌中部切除组(6例)、舌后部切除组(12例)和半舌切除组(4例);根据术后舌活动度分为I度受限(14例)、Ⅱ度受限(7例)和Ⅲ度受限(6例)。采用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组成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作为检测手段,对每例患者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变化情况进行采样,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所获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评价原发灶大小、手术切除部位、修复术式、邻近结构保存以及术后舌活动度等因素对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影响。结果:前臂游离皮瓣组和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间,术后语音清晰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原发灶大小不同的舌癌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比较表明,T1和T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前份切除者的语音清晰度显著低于后份切除者(P〈0.05),保存舌尖和口底组术后的语音清晰度明显高于未保存组(P〈0.05),保存舌根组和未保存组间的语音清晰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程度伸舌受限者,术后语音清晰度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半舌范围内行舌切除的舌癌患者,手术切除部位和邻近结构以及舌活动度的保存与否是影响术后语音功能的敏感因素,原发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术后语音清晰度的高低,而选择何种修复手段并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语音功能 语音清晰度 舌癌 舌切除 功能性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舌鳞癌组织中microRNA分子表达谱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相关microRNA在舌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分别选取3例早期和3例晚期新鲜舌鳞癌组织及其癌旁舌黏膜为样品.采用高通量的microRNA微阵列筛选不同分期的舌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内源性microRNA.样品间表达变化的标准以上下2倍作为域值范围。结果在早期舌鳞癌实验组中得到59个有效表达的microRNA分子数据。与配对舌黏膜对照组样品相比具有表达变化的microRNA分子有25个,其中上调表达的有10个,下调表达的有15个;在晚期舌鳞癌实验组中得到40个有效表达的microRNA分子数据.与配对舌黏膜对照组样品相比具有表达变化的microRNA分子有28个,其中上调表达的有26个.下调表达的只有2个。从总体上看,晚期舌鳞癌与舌黏膜间microRNA分子表达差异较大.而早期样品间的表达差异相对较小。结论舌鳞癌组织和癌旁舌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croRNA分子.不同临床分期的舌鳞癌组织microRNA分子表达谱不同.它们可能分别与舌鳞癌的发生和进展相关.microRNA表达谱有可能成为舌鳞癌分子分期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舌鳞癌 MICRORNA 差异表达 临床分期
  • 简介:目的通过数字化模型三维重叠技术,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齿位置变化,研究隐形矫治对前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的压低效果。方法在隐形矫治成人患者中,选取需要进行压低的前牙101颗,按照牙位及牙齿内收情况进行分组。通过三维扫描获得患者治疗前及阶段治疗后的数字化模型,使用模型重叠技术分析前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的压低效率。采用独立样本及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及设计压低数据与实际压低数据之间有无差别。结果非内收时,隐形矫治器对牙齿的平均压低效率为46.9%,其中下颌侧切牙的压低效率最高(54.6%),上颌中切牙次之(50.9%),上颌尖牙的压低效率最低(28.8%),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的压低效率分别为34.6%、48.1%、42.4%。内收配合压低时,牙齿的平均压低效率(-15.4%)差异显著(P<0.01),牙齿会出现伸长。结论隐形矫治压低前牙时应适当增加过矫治,尤其在同步内收时应增加压低量,以防止牙齿的伸长。

  • 标签: 无托槽矫治技术 模型重叠 牙齿压低 移动效率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 标签: 口腔淋巴上皮囊肿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数字全景片调查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并分析其规律。方法对600张第三磨牙皆存的全景片中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进行双盲评定并分析。结果上下颌第三磨牙各1200个。正常萌出情况:上颌965(80.42%)个,下颌489(40.75%)个,上颌正常萌出率高于下颌(x^2=39.67,P〈0.01)。阻生情况:上颌235(19.58%)个,下颌711(59.25%)个。在阻生程度和方向上,上颌以高位阻生(59.15%)和垂直阻生(67.66%)最多见,下颌以中位阻生(75.11%)和近中阻生(34.88%)为主。同名牙萌出状态间具有对称性。结论上颌第三磨牙正常萌出率高于下颌。上颌第三磨牙以近中和高位阻生最多见,下颌以垂直和中位阻生为主。同名牙萌出状态间具有对称性。

  • 标签: 第三磨牙 萌出 阻生 数字全景片
  • 简介:目的:回顾上颌窦根治术后患者的长期并发症情况,归纳该术式不足,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月间行上颌窦根治术的住院病例,随访其长期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面部感觉异常、肿胀(感)、鼻塞、面部疼痛、眼部不适、开口受限及复发,评价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53例患者的诊断以上颌窦慢性炎症和上颌窦瘘为主,42例(男22,女20)接受随访的患者,年龄为13。79岁f平均43岁),随访期为16~75个月,18例02.86%)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期并发症,其中5例(11.90%)术后复发、9例(21.43%1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结论:上颌窦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复发率高。随着微创观念和功能性外科理念的发展.以及内镜、超声骨刀等新技术的应用.应以保存上颌窦功能及外形的术式替代传统的根治术。

  • 标签: 上颌窦根治术 长期并发症 手术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咽造瘘术在头颈部肿瘤切除和重建手术后提供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一2012年7月.20例行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存我科接受经皮咽造瘘术,由经皮咽造瘘胃管提供肠内营养支持。收集每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诊断、治疗方法、安放胃管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经皮咽造瘘口留置的胃管,无营养不良表现。留置胃管时间最短6d,最长84d,平均43.8d。在随访期内.1例患者的胃管意外脱山,2例患者的造瘘口渗出物较多,1例患者诉说胃管异物感比较明显,1例患者因反流性食管炎于术后第6天拔除胃管,其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拔管后造瘘口可白行愈合,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结论:经皮咽造瘘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美观、舒适的优点,简便、经济,容易推广,并发症少,是一项值得推荐的肠内营养方法。

  • 标签: 经皮咽造瘘术 头颈部肿瘤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研究小鼠舌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取胚胎第13.25天(E13.25)及E15.5小鼠舌组织。应用Affy-metrixMouseGeneChip,对胎鼠舌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应用DAVID网络分析工具对基因进行功能和聚类分析。结果:基因功能和聚类分析表明,在E13.2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Exo1、Gsk3B、Kif20b、Skp2)和细胞粘附因子(Neo1、lama1)等相关。在E15.5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细胞骨架(titin、Hspb7)相关。结论:小鼠舌组织增殖和特化与细胞周期和细胞粘附基因相关,舌组织分化和成熟主要与细胞骨架相关。

  • 标签: 舌肌发育 细胞周期 细胞粘附 细胞骨架 小鼠
  • 简介:目的了解唇腭裂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探讨影响唇腭裂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标准化问卷对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8例唇腭裂患儿的父母进行调查,以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EPQ)评价其个性特征,以症状自评表(SCL-90)评价其自觉症状,并采用国内常模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唇腭裂患儿的父母有其特殊的个性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但父母之间心理状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唇腭裂患儿父母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 标签: 唇腭裂 父母 心理状况
  • 简介:结核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1]。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有结核患者450万人,肺外结核占整个结核的10%-20%[2]。对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彻底的治愈,不仅可恢复患者健康,而且是消除传染源、控制结核病流行最重要的措施。结核可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常见的肺外结核有淋巴结核、骨结核、肾结核、泌尿生殖系结核等。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黏膜 结核
  • 简介:目的:探讨阻生上颌尖牙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0-2012年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35例阻生上颌尖牙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尖牙阻生状况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疗效。临床处理方法包括拔除、助萌和导萌。结果拔除2例;只做正畸治疗的助萌法16例,留出足够间隙后等待阻生尖牙自行萌出,观察时间5~24个月,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矫治后阻生尖牙牙龈形态及牙根状况良好;正畸附加外科手术牵引的导萌法17例,除1例21岁男性患者外,其余16例均牵引到位,但矫治后部分阻生尖牙牙龈形态不如助萌法矫治后。结论当阻生上颌尖牙牙体严重畸形、根弯曲短小及高位近远中向横位阻生时考虑拔除;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不严重,扩弓或减数拔牙即可为阻生尖牙留出足够萌出间隙,判断其能自然萌出时首选助萌法;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严重或阻生尖牙已伤及邻牙牙根、仅用正畸治疗无法去除阻生尖牙萌出障碍时采用导萌法,导萌术后的牵引需注意控制牵引方向及大小,要避免伤及邻牙牙根,尽量使阻生牙从附着龈萌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牙龈形态。

  • 标签: 上颌尖牙 阻生 临床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出血的病因病机。方法:依据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展开病因病机分析。结果:通过56例老年人口腔出血病例统计出血部位:牙龈42例,颊粘膜5例,唇部5例,舌部4例;出血原因:牙周疾病15例,不良修复体27例,静脉畸形6例,牙合创伤5例,其他原因3例;经查56例患者中,有心脑血管病史者43例,需长期服抗凝药物治疗者;8例糖尿病史,仅5例患者否认有相关病史。结论:老年人口腔出血原因复杂,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大力加强老年人口腔保健意识,有效防治老年人口腔疾病,是预防老年人口腔出血的关键。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黏膜 出血 病因
  • 简介:目的研究出现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突骨折的分型和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有骨折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患者50例(69侧),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分为髁突囊内,髁突颈部和髁突下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囊内骨折根据杨驰教授的骨折线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分为A、B、C、M四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手术的特点。结果50例患者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66侧),术后平均随访10.45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33.89mm(31.5~43.7mm),8侧出现暂时性额纹消失,3个月后7侧恢复。术后总体满意度97.92%(47/48),仅1例骨折患者因1年后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不满意,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发生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分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 标签: 髁突 颞下颌关节 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3种人工骨在自体牙移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年龄16~54岁.第一或第二磨牙缺失或残根.口腔内同时有能完整拔出无功能的第三磨牙患者96例,患牙103颗,分A、B、C3组。拔出供牙,体外根管预备充填,拔除患牙,制备受牙区牙槽窝,植入供牙后,根周骨腔分别填塞BAM、Bio—Oss和PerioGlas人工骨,缝合、结扎固定,术后6、12和24个月复查、观察临床效果并记录牙周指数。结果3组牙移植术后6个月因松动A组拔出2颗,B组和c组各拔除1颗:术后1~2年复查A组再拔除3颗,C组拔除1颗;3组其余移植牙各项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咀嚼功能基本正常。结论3种人工骨用于自体牙移植临床效果接近,2年复查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自体牙移植 人工骨 牙周指数 牙列缺损
  • 简介:口外弓作为一种有效的推磨牙往远中装置〔1〕,临床上用来矫治Ⅱ类磨牙关系,达到中性,以矫正由磨牙近中移导致的错畸形。笔者收治了10例Ⅱ类磨牙关系的患者,观察口外弓疗效,目的在于探讨①第一恒磨牙远中移动的临床变化,效果。②第一恒磨牙移动的实质。③口外弓...

  • 标签: 口外弓 推磨牙 临床应用 第一恒磨牙 非拔牙矫治 深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