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4例行肿瘤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外,其余肿瘤均为全切(simpson分级Ⅰ级);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对于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的肿瘤,是否全切,取决于肿瘤与上述结构粘连的紧密程度。

  • 标签: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手术
  • 简介:作为胚胎发育时期的重要蛋白,蛋白(noggin)对爪蟾(xenopus)和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有诱导分化的作用.Noggin对神经组织的诱导作用与其拮抗物--骨形成蛋白有关.Noggin基因对生后及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亦有重要作用.科学家们通过noggin基因的神经诱导作用已经成功分化出了神经元,特定种系定向分化以及功能问题尚待研究.Noggin基因为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 标签: 基因 神经诱导
  • 简介:目的探讨颞叶内侧癫癎(medialtemporallobeepilepsy,MTLE)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记录双侧海马深部脑电图,行前颞叶切除术且长期预后良好的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起源的波形特点和部位。结果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低幅快节律起源7例,棘(尖)波节律起源8例,高幅棘(尖)慢波起源占3例。起源点主要位于从海马头部向后3cm之内的区域。结论低幅快节律、棘(尖)波节律是MTLE病人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期的最主要两种波形。发作起源区主要位于海马前头部。

  • 标签: 癫癎 颞叶 前颞叶切除术 脑电描记术 海马
  • 简介:目的探讨GABRG2基因变异与内侧颞叶癫痫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方法测定内侧颞叶癫痫致痫灶和其他类型癫痫病人手术切除脑组织内的GABRG2基因mRNA序列。结果全组共发现3处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内侧颞叶癫痫组245G-A出现频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GABRG2基因突变极有可能在内侧颞叶癫痫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癫痫 颞叶 点突变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GABRG2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上壁和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16例(32侧)湿性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1)93.75%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床突的气化率为12.50%,颈动脉床突孔和床突间骨桥的出现率分别为21.88%和9.38%。(2)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的情况最常见,占43.75%,垂体有15.63%的情况出现侧突。(3)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上的隆起率分别为53.13%和81.25%。结论(1)经上壁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内绝大部分结构,对颅神经损伤的危险较小,同时应注意该区域的骨质变异。(2)在经内侧壁的手术中,颈内动脉的显露、移动和保护十分重要。

  • 标签: 海绵窦 上壁 内侧壁
  • 简介:重度颌面合并伤是颅脑外伤中时常遇到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合并伤.它是在颅脑外伤的基础上合并颌面骨的骨折及大量出血.患者多因昏迷、呛咳反射减弱、失血性休克导致误吸、缺氧及脑灌注障碍,容易造成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迅速加重病情,直接危及生命.脑灌注压(CPP)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利的[1].

  • 标签: 重度头颌而合并伤 休克 窒息 血容量 中心静脉压 缺氧性脑水肿
  • 简介:海绵窦内侧壁即为垂体囊的外侧部,通常外凸,但有部分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内凸和垂体组织向侧方扩展。垂体囊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之间的部分称为海绵窦内侧间隙,解剖学研究发现约有1/3的人群不存在此间隙。上述特点对于预测垂体腺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此作一综述。

  • 标签: 海绵窦内侧壁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解剖特点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脑裂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确诊的脑裂蚴病例特点。结果脑裂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本组4例中3例在CT定位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结论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裂头蚴病 CT 立体定向活检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后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对治疗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51例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根据癫痫发作特点、脑电图、PET—CT、MRI进行致痫灶定位。颞叶外侧皮质靶区边缘剂量10-12Gy,等剂量曲线40%-60%;加行同侧海马、杏仁照射,边缘剂量16—24Gy,等剂量曲线50%。结果随访时间18-96个月.平均66.7个月。出现放射性脑水肿表现45例,占88.2%;均发生在颞叶内侧。21例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4例症状严重者需住院行静脉注射治疗。术后1年为放射效应高峰期,随时间延长,放射急性反应的MRI表现均得到改善,部分出现脑局部萎缩。4例严重放射性脑坏死病人均为WieserⅠ级者:5例Ⅴ级和Ⅵ级病人中仅1例出现放射性脑水肿反应。结论伽玛刀治疗顽固性颞叶内侧癫痫后出现放射性脑水肿甚至放射性脑坏死,均为正常的治疗反应,其与癫痫控制效果密切相关;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癫痫 颞叶 脑水肿
  • 简介:目的观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具(10侧)国人男性尸头标本,模拟颞底内侧区后部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经该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结构,以及颞底内侧区后部脑沟、脑回和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选择3例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可直接到达颞底内侧区后部,显露海马旁回后部、舌状回前部、梭状回及大脑后动脉P3段及其颞下分支。5具(10侧)尸头标本均存在鼻状沟和侧副沟,但是二者不连续,鼻状沟于前部将海马旁回与梭状回分开,侧副沟于后部将二者分开,前距状沟将海马旁回与舌状回分开,扣带回峡、舌状回前部分别与海马旁回后部汇合,枕颞沟将梭状回与颞下回分开。颞底内侧区后部主要由大脑后动脉颞下分支供血,其中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总动脉,后者发出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2具(2侧)自大脑后动脉P2段发出颞下中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3具(4侧)自大脑后动脉发出海马动脉、颞下前动脉和颞下后动脉供应颞底。静脉均引流入基底静脉。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施行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颞底内侧区后部肿瘤切除术,完全切除肿瘤,疗效满意。结论小脑上经小脑幕入路手术能够较好显露颞底内侧区后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该入路的解剖学知识有助于处理颞底内侧区后部病变。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海马旁回 星形细胞瘤 尸体解剖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定量分析颞叶癫痫患者双侧颢叶内侧结构弥散参数值及局部纤维束变化特点,评价DTI技术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的16例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测量双侧颞叶杏仁体、海马及颞叶皮质的部分各向异性(FA)、相对各向异性(RA)、表观弥散系数(ADC)等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应用DTT技术观察癫痫患者局部纤维束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者双侧颞叶内侧各结构FA、RA、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伊〉0.05)。颞叶癫痫患侧、对侧与正常对照者颞叶内侧各结构FA、RA、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C值呈颞叶癫痫患侧〉颞叶癫痫对侧〉正常对照者的变化趋势,以海马尾部变化最为显著;而FA、RA值呈颞叶癫痫患侧〈颞叶癫痫对侧〈正常对照者的变化趋势,并且杏仁体、海马体部变化较海马尾部更显著。结论DTI技术能充分了解癫痫患者颞叶内侧结构的弥散参数值及纤维束变化特点,有助于癫痫病灶定位的准确诊断,同时加深对颞叶内侧结构整体变化的了解亦有助于术前的整体评估及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颞叶癫痫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 海马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垂体肿瘤 侵袭性 扩大经蝶窦入路 海绵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