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脑梗死是脑血管与脑组织的共病。近年来,国际国内大量报道主要集中在对于血管的研究上,几乎没有关于脑梗死灶内不同脑组织细胞成分损伤所产生的相关临床症状的研究。脑梗死是由于血管闭塞造成脑内胶质细胞、神经细胞以及神经纤维的坏死产生。不同区域存在细胞种类是有区别的,

  • 标签: 脑梗死 神经胶质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卒中可促使静脉血栓栓塞(VET)的发生率提高,卒中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与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生率相当.不同研究报道的肺栓塞发生率变化较大.国际卒中试验(IST)发现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卒中患者肺栓塞的发病率为0.9%,因该研究未对肺栓塞进行系统筛查,故测得的发病率可能较实际值偏低.……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活血化瘀药物在缺血脑卒中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摘要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相关的一些研究。同时,还简要介绍了这几种活血化瘀药物的一些作用机制。

  • 标签: 丹参 川芎嗪 活血化瘀
  • 简介:目的调查女性缺血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诊断及治疗情况,井分析女性缺血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后抑郁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科2009年10YJ至2010年10f]期间住院〉50岁的女性缺血卒中患者资料,统计PSD发病率、诊断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对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PSD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结果显示222例女性缺血卒中患者中有72例(32.4%)被诊断为PSD,其中40例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②女性缺血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组抑郁发病率分别为55.8%、47.4%、3g.7%;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缺血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P分别为0.000和0.012)。结论本次调查中50岁以上女性缺血卒中患者PSD诊断率为32.4‰女性缺血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

  • 标签: 抑郁 卒中后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高血压
  • 简介:目的了解缺血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899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级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在899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例,合并糖尿病者有220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例。入选的89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826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例缺血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例);220例缺血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例);177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例)。结论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药物
  • 简介:目的评价疏血通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1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后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障碍评估及临床结局评定,并用经颅多普勒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及临床结局改善及明显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恶化病例明显减少。2组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显著。治疗后2组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显著。结论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疏血通 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评价
  • 简介: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在2006年发布缺血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卒中预防指南后,再次收集近2年来主要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今年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主要是抗血小治疗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方面,本刊及时对该指南进行了编译,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声明 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这份新声明旨在为缺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缺血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循证推荐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措施,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的应用。另外,还为其他多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包括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特别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卒中),脑出血后肮凝药的应用,以及该指南在高危人群中执行和应用的特殊措施。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
  • 简介:水痘-带状疤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可引起中枢和外周的血管病变。VZV感染后脑血管病变是导致儿童期脑、脊髓缺血/缺氧性坏死,动脉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几十年来,有关VZV感染后缺血卒中的病例报道有所增加,其原因尚不清楚,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其相关治疗措施仍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管炎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合并吸入低氧混合气体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用生化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测定针刺对HIBD大鼠脑组织ATP酶活性及神经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并用迷宫实验观察针刺对HIBD大鼠智能的影响.结果针刺可明显提高HIB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ATP酶活力和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并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论针刺对HIBD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提高脑组织ATP酶活性、增强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有关.

  • 标签: 针刺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ATP酶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HIBD
  • 简介:目的分析重庆南部地区缺血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方法通过软件抽样,了解10个街道和乡镇,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首次脑卒中,在重庆南部地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全部经CT/MRI证实,出院诊断为缺血脑卒中的患者,回顾其治疗经过,了解其出院后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用药情况。结果(1)出院1个月的患者,对危险因素知晓率明显高于随后的调查,随时间推移,患者知晓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患者对血糖、血脂、心脏病始终保持在比较恒定的知晓水平。而对血压、体重控制、戒烟限酒等生活习惯方面,知晓率有较大起伏。(2)特异药物选择比较随意,特别中成药、扩管药物、神经保护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使患者医疗费用耗费巨大,经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患者对二级预防抓不住重点,使二级预防效果大打折扣;再者患者服药情况也不理想。结论患者对脑血管危险因素知晓率有待提高,用药有待规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南部地区二级预防工作非常严峻。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 简介:缺血卒中的患者做出病因诊断和风险评估,针对病因和危险分层进行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已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但经过目前常用的脑结构影像、脑血管检查、心脏评估和血液化验后仍然有部分患者不能明确卒中的病因,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主动脉弓来源的栓子检查手段不足,远不及对颅内动脉和颅外颈部动脉的检查充分。本期从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性斑块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引起卒中及卒中复发的风险、降主动脉的反流与卒中的关系、主动脉斑块的各种检查方法以及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以期引起,临床医生对主动脉粥样硬化班块作为卒中栓子来源的重视,并结合现有的条件开展相应的检查,使更多的患者能明确病因从而有效预防卒中。

  • 标签: 脑梗死 主动脉 栓塞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和脑血管病(CVD)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而脑血管病的范畴很大,按受累血管可分为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按疾病性质可分为缺血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等。不同损伤原因、部位和性质的脑血管病所导致的血管性痴呆(VaD)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较大,呈斑片状,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均一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脑缺血 综述文献
  • 简介:目前缺血卒中所致神经损伤修复的传统治疗方法尚无突破,而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新型治疗策略正成为研究热点。大量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实验已经证实,无论是机体自身干、祖细胞的动员、募集,还是自体或异体干细胞移植,都显著改善了受损的神经功能。目前已证实局部植入、静脉注入、或全身动员的干细胞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4(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CXCChemokineReceptor-4,SDF-1/CXCE4)趋化分子和β2-整联蛋白等因子的作用下归巢至脑缺血区域;提供富含营养因子的微环境,保护坏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织;增强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促进卒中后内源性干、祖细胞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并逐渐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丢失的神经元。这几重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结构重建和功能修复。

  • 标签: 干细胞 脑梗死 移植
  • 简介:目的评价缺血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continuedqualityimprovement,CQI)前后缺血卒中医疗质量的变化。方法收集山西省心血管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缺血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前(2013年10月-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卒中患者261例作为基线组,实施质量改进方案后(2014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缺血卒中患者218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12项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以及综合医疗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后干预组综合医疗质量指标为92.53%,高于基线组(81.52%)(P〈0.001)。干预组各项KPI指标较基线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吞咽困难筛查(99.54%vs96.55%,P=0.03)、康复干预(88.07%vs68.22%,P〈0.001)、他汀药物使用(98.62%vs77.01%,P〈0.001)、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66.67%vs20.00%,P=0.02)执行率有明显的升高。结论实施标准缺血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有助于改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医疗质量 持续改进 关键绩效指标
  • 简介:抗心磷脂抗体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与血栓形成和缺血卒中密切相关.与抗磷脂抗体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相比,抗磷脂抗体阳性相关的脑梗死患者以青年女性居多,梗死部位多为多灶性,更容易复发,而且血管内膜内的斑块多为低回声斑块.抗心磷脂抗体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有一定相关性,并且抗心磷脂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相关.在治疗上应以抗凝为主.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卒中 缺血性
  • 简介: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在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生、诊断与治疗中,脑血液循环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缺血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重视其微循环水平的治疗,以更好地恢复脑细胞功能.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微循环 溶栓治疗 抗凝 降纤 抗血小板
  • 简介:缺血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而侧支循环对缺血卒中的代偿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也开始结合侧支循环的评估制定治疗策略。另外,改善侧支循环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侧支循环在缺血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侧支循环 缺血性卒中 神经影像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已居全病因死亡的第一位,如何降低脑卒中的死亡和残疾,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丁苯酞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级化学Ⅰ类新药,通过重构脑缺血区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阻断缺血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急性缺血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本文重点阐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作用和保护机制。

  • 标签: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 保护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和评价低分子肝素对进展型脑卒中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凡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8例接受低分子肝素0.4ml12小时1次腹部皮下注射。神经功能评分根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评分,对每位患者入院时,治疗后3、7、10天进行评分。第10天做头部CT比较治疗前后梗塞灶大小。结果:抗凝治疗10天后有效率为94.4%,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于入院后第10天复查头部CT均未见出血。监测PLT,BT.CT,及纤维蛋白原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卒中是有效的,如严格掌握适应症,该疗法相对比较安全。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治疗 缺血性进展型脑卒中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