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肺灌洗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25日至2010年11月25日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沐舒坦静脉注射±纤支镜下肺灌洗)和对照组(纤支镜下肺灌洗),每组各21例。气管切开术后第1、3、5、7天取患者支气管肺灌洗液做细胞学检查,并观察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患者肺部感染及控制情况、气管套管拔除例数。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支气管肺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明显降低.多形核细胞数在第3、5、7天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肺部感染例数(12例)、感染控制时间[(7.08±2.10)d]以及拔除气管套管例数(13例)与对照组[19例,(11.86±3.63)d,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肺灌洗可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早期气道炎症反应,对肺部感染防治及气道恢复较单纯肺灌洗疗效更明显。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1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感染患者70例,非颅内感染患者251例。分析颅内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有无输血、有无外引流;归纳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乳酸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脑脊液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保留外引流是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糖含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鉴别神经外科术后是否出现颅内感染具有指导意义;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脑脊液糖含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6.4%和75.7%。结论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中均有意义;未发现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对颅内感染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对母婴家庭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及新生儿80对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3-8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及新生儿80对作为实验组;两组产妇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护理,出院前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对照组行出院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实验组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随访;比较两组产后会阴或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急性乳腺炎发生率、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并统计两组新生儿黄疸、脐带脱落延迟、尿布性皮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后急性乳腺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黄疸、脐带脱落延迟、尿布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母婴健康管理护理站进行随访可有效改善母婴家庭护理效果,减少产褥期母婴并发症发生,促进纯母乳喂养。
简介: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清醒镇静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40例Hunt-Hess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采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实施靶控输注观察清醒镇静。记录清醒镇静评价(OAA/S)评分不同时相应的MAP、HR、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两种药物的靶浓度(Ct)和效应室浓度(Ce)。结果随着OAA/S评分下降,MAP、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Ct、Ce的增加,镇静逐渐加深,OAA/S评分降低,BIS明显下降(P〈0.05);P组镇静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M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TCI清醒镇静均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安全性更高,患者合作程度更高。
简介: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病毒性脑炎28例,细菌性脑膜炎24例的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在急性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在恢复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与病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简介:目的利用持续腰蛛网膜下腔引流可以排除炎性脑脊液,又可以定时向蛛网膜下腔注药,治疗颅内感染及预防室管膜炎、脑室炎的发生.同时又可以持续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积水发生.方法在全身抗菌素治疗同时们采用持续腰蛛膜下腔引流成功治疗的80例颅内感染及术后皮肤切口瘘的患者,获得良好效果.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每日1~2次直接经导管术端用含庆大霉素8万U的脑脊液稀释液缓慢置换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者每日1次注入0.5g不稀释的氯霉素注射液[1],连用3日,每日复查CSF.结果以上病例采用本方法,颅内感染46例全部治愈.检查CSF,白细胞数<10个/L切口瘘34例,切口全部愈合.复查平扫及强化CT均未发现室管膜炎、脑膜炎影像.其中2例脑室轻度扩大,其余均未发现脑室明显扩大.结论采用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以排除炎性脑脊液,重新产生新的无菌性脑脊液,置换出炎性脑脊液,炎症消退,同时注入抗菌素,抑制细菌生长,提高免疫力,能够控制颅内感染,预防室管膜炎、脑室炎的发生,致热原消除,高烧也减退.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