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和14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0.05或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0.035,0.023)和14天(P: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脑组织和血管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估术后3-6个月患者功能状态。结果本组血肿清除〉90%16例,80%-90%1例;再出血1例。其中1例患者因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死亡。随访3-6个月,KPS90-100分3例,60-80分9例,30-50分4例,10-20分1例。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有利于保护重要的大脑皮层和血管,是显微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脑出血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以漏斗图检验人选文献的发表偏倚,并根据各入选文献结果的同质性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总OR值,Meta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4.2版统计软件.结果共有10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表明,以野生型E3/3基因型为参照,携带E2/2,E2/3,E2/4,E3/4,E4/4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的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1.25(0.61~2.58)、1.35(0.86~2.11)、1.89(1.08~3.29)、1.79(1.44~2.23)和1.97(0.91~4.28),携带E4的个体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1.01(1.40~2.22)(P<0.01),携带E2的个体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1.45(0.99~2.14)(P>0.05).结论E4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是脑出血的遗传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总结实施早期手术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2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和手术时机进行分组,对各组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手术时机组的术中意外破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差于延期手术组.将非手术组患者分配到不同手术组后,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结论aSAH后早期手术不仅能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而且可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去除骨瓣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患者女性,38岁.入院前3d始感右侧上、下肢麻木,乏力.入院前1h昏迷,伴小便失禁,喉间痰鸣,口角流涎.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发病前半月停服降压药.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7例SAH患者,根据GOS评分将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及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107例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评分、脑血管痉挛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因(P=0.026)、动脉瘤大小(P=0.002)、Hunt-Hess评分(P=0.016)及脑血管痉挛(P=0.003)为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的发病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分别采用微创钻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微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微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微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微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20~30ml血肿,采用微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n)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的一致程度。结果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一致的病例共21例,占48.8%;经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脑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的唯一致病因素。
简介: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脑出血是最新全球死亡原因前十位。”脑出血患者若能在发病后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在治疗1年内给予持续的康复训,基本可以事项表日常生活自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医学界始终未停止对脑出血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研究。通常认为高血压、吸烟、酗酒、情绪波动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均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自我监护等方式加以纠正,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脑出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