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11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1~72岁,平均48±16岁。瘤体位于脾动脉7例,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肝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6例患者行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1例行多层裸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21.6个月),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动脉瘤复发;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肠系膜动脉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筛查,在960名士兵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中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前、后(跑步前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中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前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MRI、CT和X线片三种影像学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30个病变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平片、CT扫描及MRI影响学结果表现情况.结果:30个病变股骨头中X线平片仅显示了其中的l4个,检出率为46.7%,CI、扫描显示了其中12个,检出率为63.3%,MRI对所有病例均能够作出诊断,检出率为100%X线平片与CT扫描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的检出率远高于X线平片与CT扫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RI诊断早期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扫描,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高危人群和已有髋关节症状的患者应直接行MRI检查.
简介:我国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和导致残疾最严重的疾病.欧、美国家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20世纪30~40年代快速上升,至70年代达到顶峰.通过积极采取控烟、降胆固醇计划等预防策略后,90年代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在过去的20年,英国的主要卒中事件下降了40%[2].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形势也更加严峻.在卒中临床事件中,约3/4为首发卒中,故一级预防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策略.遵循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汲取国际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级预防策略,对于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通过两种分离方法体外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比较细胞表型差异及生物学特性,为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精确实验基础.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为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倒置显微镜、结晶紫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定量分析;MTT比色法及TransweU细胞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分析细胞增殖与迁移活性;流式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VSMCs并测定分析收缩型标记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以及合成型标记蛋白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SMemb)、原肌球蛋白-4(TPM-4)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细胞SM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95%,细胞呈现谷峰状结构生长.组织块组与酶消化组两组细胞长径径值分别为(95.10±16.23)μm和(114.67±15.92)μm.与酶消化组相比,组织块组细胞增殖及迁移活性分别增加23.04%和1.54倍(P<0.05),S+G2期所占比例增加49.68%(P<0.05),SMA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SMemb及TPM-4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组织块法获取细胞多以合成表型为主,酶消化法则主要呈收缩表型.伴随细胞形态学、增殖及迁移活性、表型特异性蛋白表达等不同改变,两种细胞获取方法可为不同目的研究提供精确的体外模型.
简介:目的探讨增加血清学检测后的综合筛选方案在筛查军事训练后急性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方法,从某集团军中筛选出120例具有急性心血管事件可能的人群进入高危组,同时以年龄作为匹配条件从剩余人群中选择120例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军事训练前后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以及血浆中肾上腺素(AD)、一氧化氮(NO)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的变化.结果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心率、血压和各项生化指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后高危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压积分别为[(11514.9±180.4)mmHg.次/min,(10989.1±110.5)mmHg.次/min],异常心电图比例分别为50.00%和9.17%;AD分别为(111.1±10.3)ng/L和(101.9±12.5)ng/L,hFABP分别为(659.1±67.2)pg/ml和(639.5±61.4)pg/ml,NO分别为[(108.3±9.7)μmmol/Lvs.(120.6±11.4)μ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清学检查与问卷调查、查体及心电图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更有利于筛选得到军事训练后可能发生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