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也称细胞凋亡,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s,PBL)在抗原、丝裂原等刺激下可引起AICD。为了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PBL的AICD水平,作者采用丝裂原PHA-P分别与正常人及COPD患者PBL体外培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L凋亡率,了解COPD患者PBL凋亡变化,探讨COPD患者的免疫损伤机制。
简介:目的检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突变量,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肽核酸(peptidenucleicacid,PNA)钳制双荧光标记探针的实时定量PCR法检测93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突变拷贝数,以突变百分率表示突变量。K-ras基因突变百分率=K—ras突变型拷贝数/(K—ras野生型拷贝数+K-ras突变型拷贝数)×100%。结果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的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突变率分别为83.9%和65.6%,相差显著(P〈0.05);它们的突变量分别为(13.385±1.745)%和(2.246±0.728)%,相差亦显著(P〈0.05)。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突变量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不仅存在K-ras基因突变率的差异,亦存在K—ras基因突变量的差异。
简介:目的检测我国汉族人群中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区的突变,分析MEF2A特异性突变的基因结构和遗传学意义。方法用PCR—SSCP和/或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5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阳性病例、2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阴性对照及232例健康体检者的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区进行突变检测,用质粒克隆测序法对各突变位点作进一步验证。结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阳性病例组发现一例MEF2A21碱基的特异性突变。另外还发现二种罕见的突变类型。结论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区存在多种罕见的突变类型,基因结构分析显示MEF2A基因21碱基特异性突变有多种形成模式。
简介: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为观察组,选择门诊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缓解期患者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RP值;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CRP值的变化。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CR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值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CRP明显增高,而经治疗后,病情好转,CRP值明显下降,故CRP的检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恶化提供较为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同时又可作为观察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住院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病例,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均行MSCT与TEE检查,搜集2种检查方法检测血栓的结果,比较2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MSCT与TEE诊断符合的为190例,其中6例2种方法均诊断为血栓,余184例均未发现血栓,诊断符合率为94.1%。MSCT检测血栓阳性或可疑阳性的8例患者,TEE则提示左心房及左心耳内淤血表现、云雾状影、絮状回声或未见明显血栓。另外4例TEE诊断为血栓者中1例为左心房前上壁附壁血栓、3例为左心耳少量血栓,而MSCT诊断未见血栓。以TEE为"金标准",MSCT检测血栓灵敏度60.0%,特异度95.8%,阳性预测值42.9%,阴性预测值97.9%,阳性似然比14.4,阴性似然比0.42。经过四格表配对χ^2检验,χ^2=45.936,P〈0.01,κ=46.9%。结论:MSCT与TEE诊断左心房内血栓符合率较高,前者对血栓检测阴性预测值较高,而后者更有利于鉴别血液淤积与血栓。
简介: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应用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中部农村代表性的AMI患者样本,通过收集相应病历及对协作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分别获取AMI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医院特征信息,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心肌标志物的应用率。结果来自中部农村地区35家医院的1694份AMI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0.0%、72.9%和91.6%(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1.5%和67.0%(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明显增长,分别为15.0%、54.9%和89.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0.77%,2011年升至39.8%(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有明显的差异且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仍有40.9%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2001年至2011的十年间,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着力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简介:目的应用硫化磷酸修饰的碱基特异性引物和高保真DNA聚合酶所构成的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快速检测乳腺癌及乳腺纤维腺瘤中DBC2基因7776C〉T突变频率。方法设计2对分别与DBC2基因7776位点突变碱基(C)和野生碱基(T)配对的硫化磷酸修饰的引物,硫化磷酸修饰等位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与组织DNA样本完全配对时,能被高保真聚合酶延伸,而硫化磷酸修饰等位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与组织DNA样本不完全配对时,不能被高保真聚合酶延伸。用此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对85例乳腺癌组织DNA样本及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DNA样本进行PCR检测,并利用凝胶成像系统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利用分子开关技术在85例乳腺癌组织DNA样本中检测出DBC2基因7776C〉T突变率为2.4%(2/85),10例乳腺纤维腺瘤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快速检测乳腺癌DBC2基因7776C〉T突变。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可在单碱基水平对相关基因突变进行特异性检测,提示其在乳腺癌等基因突变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近期研究发现FOXP3基因CNS2区的去甲基化水平可反映调节性T细胞水平。调节性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应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检测该基因片段的甲基化水平,评估冠心病患者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和结果本研究纳入114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及11位冠脉造影正常者。提取外周血DNA,应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检测的FOXP3基因CNS2区域甲基化水平。试验发现,冠心病患者FOXP3基因甲基化分析所得到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均较对照者显著降低(正常对照组11.97%±2.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79%±1.77%;P〈0.001);分别根据冠脉病变血管的严重程度和Gensini评分的三分位数将冠心病患者分组分析,结果提示各组冠心病患者较正常对照者的调节性T细胞均显著减少。FOXP3-CNS2的去甲基化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反比(r=-0.206,P〈0.05)。在去除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两者相关性降低,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去甲基化FOXP3所代表的调节性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尚需进一步证实。
简介:目的研究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的DNA相对端粒长度是否有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能否反映血管组织的相对端粒长度,从而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取1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组织及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检测相对端粒长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人颈动脉斑块的平均相对端粒长度(Relativetelomerelength,RTL)为0.56士0.12(平均值士标准差),显著高于外周血白细胞的平均相对端粒长度(0.45±0.13)(P=0.038)。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表明来自同一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的RT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标化相关系数β=0.87;P=-0.0001);外周血白细胞RTL与年龄呈负相关(标化相关系数β=0.704,P〈0.001);颈动脉斑块样本RTL与年龄呈负相关(标化相关系数β=-0.528,P=0.002)。结论人颈动脉斑块组织与外周血白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具有相关性,外周血白细胞是替代血管组织研究端粒长度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c-TnT)已经被证实不适合检测早期和短暂心肌缺血。近来我们报道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突然升高作为诊断标准。为了评价血清链道酶Ⅰ活性能否用于早期心肌缺血的标志,我们调查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诱发短暂心肌缺血的患者血清中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和结果:在24个连续性经历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和12个经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CAG),在手术前、术后即刻及3h、12~24h检查血清链道酶Ⅰ活性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T(c-TnT)的活性。24个PCI病人中,有21个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CI术后3h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平均百分比差异是35.9+/-37.5%。即使在16个PCI术后病人磷酸肌酸激酶MB和肌钙蛋白T在正常范围,13个PCI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比基础值升高。在CAG病人组,CAG术后血清链道酶Ⅰ活性水平的每次测定值都保持不变。结论:血清链道酶Ⅰ活性的升高可用于检测短暂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标志物。
简介:目的检测外周血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reeprostatespecificantigen,fSP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prostatespecificantigen,tSP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specificantigendensity,PSAD)和前列腺癌基因3(prostatecancergene3,PCA3)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表达,并分析fSPA、tSPA和PCA3联合检测对诊断的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浙江大学国际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67例前列腺癌患者、7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70例健康男性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染色法检测血清fSPA和tSPA水平,超声检测前列腺体积并计算PSAD值,Trizol提取总RNA后RT-PCR检测血清PCA3mRNA表达,分析SPA、PSAD和PCA3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前列腺癌患者血清fSPA、tSPA、PSAD及PCA3水平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健康男性体检者,且前列腺增生患者高于健康男性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eason评分≥7分、T3~T4患者的血清fSPA、tSPA、PSAD及PCA3水平显著高于Gleason评分〈7分、T1~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fSPA、tSPA、PSAD及PCA3与Gleason评分和TMN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SPA、tSPA、PSAD及PCA3诊断前列腺癌的AUC值分别为0.53、0.57、0.63和0.75,联合诊断AUC值为0.92,联合诊断的效能高于单项指标。fSPA、tSPA、PSAD及PCA3的特异性分别为67.16%、68.66%、73.13%和85.07%,灵敏度为71.64%、70.15%、74.63%和82.09%,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7.01%,灵敏度为9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腺疾病患者的fSPA、tSPA、PSAD及PCA3水平升高,与Gleason评分和TMN病理分期均呈负相关,fSPA、tSPA、PSAD联合PCA3检测可提高前列腺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