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2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定位技术为依据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对照组14例患者置管中采用常规X线定位,在实验组12例患者置管时采用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出现情况、置管成功所需时间进行记录,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对照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78.57%,实验组则为91.67%,两组一次性最佳位置定位率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人数占组内人数的比例为14.29%,实验组则为8.33%,两组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36.4±10.8)分钟及(28.5±10.3)分钟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置管成功所需时间,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大,(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养结合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家政策和行业应用需求。中医护理在中医医学学科理论的基础指导下,在众多中老年疾病、慢性病及医养结合的养老领域,养生及系列的治疗调理过程中,中医护理有着明显的简单、高效的应用场景。在医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众多的中医护理人员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寻求及推广中医护理在医养结合领域的推广及应用,以政策导向为指引、以科学护理为标准,发挥中医护理在医养结合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满足中医护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需求,推动中医护理事业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和健康的发展。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养结合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家政策和行业应用需求。中医护理在中医医学学科理论的基础指导下,在众多中老年疾病、慢性病及医养结合的养老领域,养生及系列的治疗调理过程中,中医护理有着明显的简单、高效的应用场景。在医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众多的中医护理人员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寻求及推广中医护理在医养结合领域的推广及应用,以政策导向为指引、以科学护理为标准,发挥中医护理在医养结合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满足中医护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需求,推动中医护理事业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和健康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进行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对急救护理团队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6月本科依据4人、3人、2人定位抢救方法对通过护理考核的26名护理人员进行演练与培训。对比急救护理团队培训前、后的考核评分与抢救措施落实时间。结果:培训后急救护理团队的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高且各项目抢救落实时间均较培训前短(P<0.05)。结论: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培训可提高急救护理团队的抢救能力,有助于临床急救的迅速展开。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风险评估工具在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12月分别应用主观全面评估法(SGA)、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微型营养评定精法(MNA-SF)对160例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以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作为衡量患者营养状况的金标准,分析SGA、NRS2002、MNA-SF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价值。结果NRS2002预测ICU患者营养风险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优于SGA、MNA-SF。在18~<60岁患者中,NRS2002诊断价值优于SGA、MNA-SF,在≥60岁患者中,MNA-SF的诊断价值优于NRS2002、SGA。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SGA、NRS2002、MNA-SF与BMI、Alb、Hb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SGA、NRS2002、MNA-SF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在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中灵敏性及特异性有所不同,其诊断价值也有所不同。
简介: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输液工具选择的认知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昆明市某三甲传染病医院114名护士发放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参与调查的114名护理人员中,能够全面掌握输液前评估内容的护士仅占24.56%,70.18%的护士部分掌握,5.26%的护士对相关内容不掌握;大部分护士能够全面掌握静脉留置针(69.30%)和CVC(57.89%)的护理,但PICC(7.02%)的护理掌握情况差;调查对象中66.67%的护理人员认为,传染病患者和非传染病患者在输液工具的选择上没有区别;73.68%的调查对象的输液工具选择相关知识获知途径来源于专科书籍,而根据指南学习获取知识的护士仅占28.95%。结论:调查对象对输液工具选择认知的状况不理想,医院在针对性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静脉治疗质控体系,保障输液治疗安全,提高输液治疗质量。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的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和P/R比值的平均数及95%的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的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的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的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2月开始,对80例确诊的PICC置管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穿刺定位措施,研究于2022年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超声下PICC置管;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的是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记录为观察组。结合观察两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并对患者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脱管、移位、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中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分别是95.0%和5.0%,对照组患者的尖端定位率、尖端异位率则分别是70.0%和30.0%,进行组间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随访显示,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对照组中4例导管移位,4例导管脱落,还有5例导管堵塞,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避免出现尖端异位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病案管理中应用FOCUS-PDCA质量管理工具对提高归档率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应用FOCUS-PDCA质量管理工具管理后的病案归档数据纳入观察组,将2020年1月-2020年6月我院应用该工具管理前的病案归档数据纳入对比组,对比两组病案归档率。结果:观察组病案3日归档率、7日归档率均高于对比组,观察组各月份平均3日归档数、7日归档数均高于对比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FOCUS-PDCA质量管理工具能有效提高病案归档率,进一步促进3日归档数、7日归档数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