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的致残和致死率都是非常高的。通过做好院前急救是脑出血患者抢救的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的措施进行分析,我探究这种疾病的院前急救护理策略,为的是提高临床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院前急救相关问题以及防范措施。方法:选择于2021年1月份至2021年6月份我院急诊科120出诊的481趟,将这481趟120出车记录作为研究对象,接回救治病人490人,院前死亡15人,空车23趟,出车超时8趟,男性患者320例,女性患者170例,年龄最大92岁,年龄最小10个月,平均年龄 46.42±0.37岁。为了防止院前急救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发生,提高我科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急救水平,提高整个院前急救的质量,更好的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抢救的有效性。总结出我科院前急救中常见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项目管理在规范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由医疗办,急诊科医生,护士,物管,车队共同组成。通过现状把握,拟定对策、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实施及效果评价等程序,开展项目管理活动,研究中选取2021年01月至04月院前急救质量作为对照组,2021年05月至08月院前急救质量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数据中的重点优化项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超4min出车、车载设备不齐全及超20min未到达现场未上报发生率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结论:在院前急救当中实施项目管理的效果可观,其有利于提升院前急救响应率,为救治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同时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极大地体现了个人价值,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提升科室的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研究对血透室院感安全和护理满意程度的对比情况,择出较好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推广。方法:此次临床研究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1年3月到2022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计100例,按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后观察对比并评价两组患者的安全隐患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程度。结果:通过对比数据显示,相对于对照组的安全隐患发生数量,观察组明显更少;患者满意程度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通过对患者采用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出现不良情况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程度,值得推广、建议提倡。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改进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前护理策略,以缩短护理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质量。通过对院前护理流程的优化,旨在为AMI患者提供更迅速、更有效的医疗援助。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随机选择500例疑似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急救人员的培训、引入移动医疗技术和优化院前护理流程,对照研究前后患者的院前护理时间、到院后立即的干预时间以及30天内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引入改进后的院前护理策略,患者的平均院前护理时间从到达现场到达医院的时间显著缩短,从平均45分钟减少到30分钟(P<0.05)。同时,到院后即刻进行的介入治疗时间也有所减少,从平均90分钟减少到60分钟(P<0.01)。此外,接受改进院前护理策略的患者组30天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从15%降至9%(P<0.05)。结论:通过优化院前护理策略,包括提升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用高效的移动医疗技术以及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护理时间和到院后即刻干预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短期死亡率。这一研究强调了院前护理在改善AMI患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院前急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策略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新生儿院内感染有关的高风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从2020年1月到2022年10月间住院的高危新生儿,样本总数为90例。回顾性分析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探讨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结果:在本组研究中,我院的自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00例高危新生儿患者中,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胎龄在36周以内、侵入性操作、出生体重低在1.6 kg以下、发生窒息、较长的住院的时间、医疗操作(如重症监护、吸痰)等操作与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有关联。结论: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性群体,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手术操作、人工喂养等都是引起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新生儿在医院中的安全。
简介:目的了解护士对术后镇痛的认知、态度、行为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高术后病人镇痛效果。方法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方式,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院127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术后镇痛知识、术后镇痛态度、术后镇痛行为。结果127名护士术后镇痛知识百分制得分(90.26±17.26)分;术后镇痛态度百分制得分(75.68±14.38)分;术后镇痛行为百分制得分(88.24±8.22)分。术后镇痛的态度与术后镇痛知识、行为的得分呈正相关(r=0.163、0.198,P〈0.05),术后镇痛知识与行为得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称及工作年限护士,术后镇痛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接受过镇痛知识培训及有无手术经历的护士术后镇痛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术后镇痛知识认知较好,术后镇痛态度呈中等水平,术后镇痛行为较好。改变态度和促进积极行为是提高术后病人镇痛水平的必要前提,转变当前的术后疼痛管理理念,建立完善、可行的控制性毒麻药管理制度可促进护士术后镇痛态度和行为的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