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使用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2月1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量为4~7mm(平均5.08mm),采用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植入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12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无1例上颌窦黏膜破裂,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和头痛等2例,鼻腔出血1例,有3枚种植体在骨整合期脱落,脱落5个月后均重新种植成功,12颗种植体平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7.36mm(5.4~11.2mm),植骨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形态均会有明显的骨改建,成骨效果良好。结论与开窗式上颌窦外提升相比,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创伤小,成骨快,可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前窝底脑膜瘤患者经眶上锁孔入路和经传统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疗效的比较分析。方法从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颅前窝底脑膜瘤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经眶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额下入路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死亡出现。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用于治疗颅前窝底脑膜瘤相较于传统额下入路操作更为安全,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由于盆底结构、形态及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粪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1。这些问题轻者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漏尿的困扰,严重时可造成日常活动受限、性生活受影响,甚至因脱垂器官的长期外露而磨损、糜烂甚至癌变。PFD现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医疗问题和社会问题,已婚女性中发病率很高2,而且逐年上升3。PFD病因较为复杂,分娩是其独立首位因素4。三维超声检查是评价PFD严重程度的简单、客观方法,不仅能清晰显示盆底结构,而且还能从形态和功能方面为女性PF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直观的影像学证据。本文就PFD的影像解剖基础及三维超声在PFD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株洲市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促进我地区女性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株洲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在医生协助下完成调查问卷,常规手检。有效问卷数据采用EPIDATA3.1双人录入,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压力性尿失禁及阴道壁脱垂相关因素经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危因素。结果共计收回调查问卷2037份,实际有效资料1993份。1993例中1387例患有PFD,患病率69.59%,其中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1339例,患病率67.19%;压力性尿失禁(SUI)682例,患病率34.22%,粪失禁22人(1.10%)。年龄高、体重过重、患有便秘、咳嗽、阴道分娩、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壁膨出为SUI的危险因素;年龄高、患有便秘、多次妊娠、阴道分娩、尿失禁为POP的危险因素。结论PFD在我市女性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应提倡计划生育、加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锻炼,适度体力劳动,积极防治便秘、咳嗽等慢性病,加强孕妇学校学习及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PFD的公众认知度和就诊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超声检测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产后70内在我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妇124例,取膀胱截石位,经会阴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膀胱颈、子宫、直肠壶腹部的移动度,测量尿道倾斜角、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逼尿肌厚度及膀胱残余尿量,采集图像,记录盆腔脏器在静息及Valsalva动作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4例产妇,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96例,阳性检出率77.4%(96/124);前盆腔病变75例,其中39例在孕期就有尿失禁发生,88例经阴道分娩产妇有67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占76.1%,36例剖宫产产妇10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占27.8%;124例病例中胎儿体重3500克以上者55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32例,占58.2%,3500克以下者69例,检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43例,占29.7%;96例阳性病例中,经产妇52例,占54.2%,初产妇43例,占44.8%。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者28例。结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可对患者的盆底结构进行详细显示,明确患者病情,有利于及时掌握盆腔结构的发展情况,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经阴道分娩产妇中应用椎管内阻滞麻醉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2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10例产妇阴道分娩过程中未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研究组110例产妇阴道分娩过程中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结果两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分娩过程中会阴疼痛程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盆底功能受损等盆底功能受损情况发生概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经阴道分娩产妇中应用椎管内阻滞麻醉可以起到分娩镇痛效果,且不会使产后盆底肌功能发生损伤风险,对盆底肌功能恢复有利,有显著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阴式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观察组实施阴式子宫切除术联合盆底重建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QMax对应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逼尿肌最大压力(PdetMax)、最大膀胱测定容积及残余尿量(PVR)]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QMax、最大膀胱测定容积水平较高,PdetQMax、PdetMax、PVR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器官脱垂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能明显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株洲市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促进我地区女性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株洲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在医生协助下完成调查问卷,常规手检。有效问卷数据采用EPIDATA3.1双人录入,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压力性尿失禁及阴道壁脱垂相关因素经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高危因素。结果共计收回调查问卷2037份,实际有效资料1993份。1993例中1387例患有PFD,患病率69.59%,其中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1339例,患病率67.19%;压力性尿失禁(SUI)682例,患病率34.22%,粪失禁22人(1.10%)。年龄高、体重过重、患有便秘、咳嗽、阴道分娩、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壁膨出为SUI的危险因素;年龄高、患有便秘、多次妊娠、阴道分娩、尿失禁为POP的危险因素。结论PFD在我市女性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应提倡计划生育、加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锻炼,适度体力劳动,积极防治便秘、咳嗽等慢性病,加强孕妇学校学习及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PFD的公众认知度和就诊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全切手术和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差异性。方法根据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子宫全切和次全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40例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手术,作为A组,30例接受次全子宫切除手术,作为B组,术后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试,对比两组的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A组患者有18例子宫盆底肌力低于Ⅳ级占45.00%,SUI为4例,POP为4例,B组有4例子宫盆底肌力低于IV级,占13.33%,SUI为4例,POP为2例,两组盆底肌力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SUI和POP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子宫全切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几率比子宫次全切手术患者要高,临床使用何种术式,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来权衡,不要轻易切除,为患者术后生活给予考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初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分析其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用142例初产产妇,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配合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SAS及SDS评分、盆地康复情况和护理依从性。结果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评分(P<0.05);护理之后对照组产妇的SDS、S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产妇评分,且对照组产妇的盆底康复情况比实验组产妇盆底康复情况差,护理依从性也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产产妇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其盆底康复,能明显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产妇的护理依从性,可以在以后护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诊内镜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诊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如何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第一组常规行种植体埋入,第二组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埋入种植牙,第三组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二期埋入种植牙。统计种植牙的存活率。结果各组存活率结果表明上颌磨牙区埋入种植体时用骨挤压和填骨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手段,对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术后二期埋入种植体更安全有效。结论骨挤压法提升上颌窦底的过程中,改变了骨密度,增加了支持骨的高度,为种植体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重建联合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护理方式以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收治的行盆底重建联合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4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盆底重建联合全子宫切除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患者采取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更快恢复身体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置阴道模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对于减轻宫颈癌放疗患者阴道狭窄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宫颈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放置阴道模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和对照组(放置阴道模),比较两组患者阴道狭窄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阴道狭窄恢复良好率(97.30%>81.08%)及其对于恢复效果的满意度(91.89%>75.68%)、自我管理效能(89.75±4.22)分>(79.16±5.25)分相对更高(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2.70%<13.51%)、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39.24±2.46)分<(50.18±3.04)分以及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37.49±2.37)分<(48.82±3.55)分相对更低(P<0.05)。结论放置阴道模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是减轻宫颈癌放疗患者阴道狭窄的有效干预措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底肌肉锻炼对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患者术后控尿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13例,均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ICIQ-SF评分、漏尿次数、漏尿量、漏尿程度、I-QOL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SUI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可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盆底肌力,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普外科护理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近两年间普外科收治的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例)对照组(n=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内容包括对普外科医护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重点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举证倒置知识进行学习,成立护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狠抓基础护理工作,提高工作责任心和警惕性等。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静脉穿刺1次成功率、病例书写评分、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普外科临床护理实践中,引入护理风险管理,合理安排人员,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工作,可以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去切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9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53例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腺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均无死亡病例。实验组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方法选择中,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采取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择取于2017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所接收的106例消化内镜检查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根据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分为PDCA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PDCA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指导,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比各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结果PDCA组护理安全、急救药品、消毒隔离以及仪器器械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DCA组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0例(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11.3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消化内镜检查患者采取PDCA循环护理指导,能够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结核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对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80例肺结核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80例肺结核住院患者的NRS2002评分为(3.05±1.10)分,其中存在营养风险组的NRS2002评分(3.70±0.84分)高于无营养风险组,痰菌转阴率(42.86%)低于无营养风险组,住院时间(20.35±7.68d)长于无营养风险组,住院费用(1.12±0.53万元)高于无营养风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住院患者多数存在营养风险,且存在营养风险会降低痰菌转阴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