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用超声检查方法测量广东地区新生儿髋关节发育的情况。方法对11132例在广东出生的新生儿,采用超声检查方法进行髋关节测量,以超声骨缘覆盖率法(BRP)和动态检查结合作为会标准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结果广东地区新生儿髋脱位发病率为11.8‰,髋关节不稳定发病率为12.1%。正常新生儿髋关节超声测量值:α、β角,髋臼指数,骨缘覆盖率,股骨头覆盖率,髋臼直径,股骨头直径均值依次为59.56°,39.48°,30.50°,57.40%,56.96%,15.71mm,15.74mm。结论1.明确了广东地区新生儿髋关节发育指标及DDH的发病率;2.明确了南、北方人群新生儿DDH的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髋臼发育各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生化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准备好全自动生化仪与人体血样标本,然后对仪器、厂家、合成、拓展不确定度进行测量。结果①对各检测指标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测量结果与大小没有关系,重复条件下进行测量,不同的测量结果所得到的不确定相同。②各检测指标不确定度的来源以批内变异及批间变异为主,不同指标各变异系数结果大小有所不同,针对同一指标来说批间变异与批内变异值有所不同,不同指标相应数据对比后得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影响临床化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对各指标不确定度进行观察分析,可判定出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从而及时找出解决对策,提高检测的精准度,为临床判定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受检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VR,MIP及MPR法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并直接测量前倾角及通过测量茎突与颧弓夹角间接测量前倾角。结果VR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22.56±2.32°),并间接测得前倾角23.11±2.56°,内倾角为21.89±4.82°。VR,MIP2D工具及3D工具均可测量茎突长度,2D工具与3D工具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为22.98±2.83cm。VR及MIP3D工具与MPR测得茎突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以VR3D工具最为实用,而间接法测量茎突前倾角更为简便。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神经的位置进行具体量化,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腮腺改良术切口,对 5具( 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尸的腮腺咬肌区进行精细解剖,分离修洁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面神经各项数据并运用表盘技术在头部标本上进行面神经的定位观察,以上数据均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面神经分叉前宽度为( 3.49±0.52)mm,出茎乳孔部至分叉处长度为( 19.37±0.70)mm,平乳突尖平面面神经距乳突外缘深度为( 20.84±1.45)mm,面神经走行位于表盘的 7-8点之间( 36.5±4.4)。结论 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面神经进行了解剖、测量和定位,为临床腮腺手术中循顺行法剥离面神经及其分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简介: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技术定量评价健康成年人的髁突位置,并对髁突位置的三维测量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筛选50例颞下颌关节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进行头颅CBCT扫描,使用Simplant13.0软件测量髁突在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的相对位置,并进行双侧髁突位置对称性的比较。结果关节上间隙(冠状位)的均值为(4.04±0.93)mm;髁突半径值(轴位)均值为(54.14±2.77)mm;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矢状位)(AE’/AC)为(49.27±4.04)%;双侧髁突位置(关节上间隙、髁突半径值及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9、-1.93、0.74,P均>0.05)。结论健康成年人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双侧髁突位置基本对称;CBCT影像测量是评价髁突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椎体CT值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进行腰椎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各腰椎椎体的CT值,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椎体CT值的差异。结果(1)相同节段腰椎椎体的CT值的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腰椎各椎体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节段腰椎椎体不同年龄组之间椎体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椎体CT值逐渐减小。结论腰椎椎体CT值随着年龄增大不断减小,且女性减小幅度比男性大。诸腰椎椎体的CT值中,L3椎体CT值最小(151±56)Hu。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体CT值的测量及其随年龄、性别等变化的规律的研究以期对骨质疏松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健康人的正常腰椎CT值数据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简介:目的测量成都地区成年汉族人群Hertel眼球突出度,探讨其与年龄、性别和眶距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同一Hertel突眼计由同一名检查者对2011年7月期间1193名体检人群进行眼球突出度测定,记录年龄、性别和眶距。结果1193名体检人群中女性261例,男性932例,平均眼球突出度为(15.0±2.2)mm,两眼眼突差均小于2mm,两眼眼球突出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眼球突出度范围为6~22mm,均值分别为左眼(15.3±2.2)mm,右眼(15.0±2.1)mm。女性眼球突度范围为5~20mm,均值分别为左眼(14.1±2.0)mm,右眼(14.0±2.0)mm,男性眼球突出度高于女性(P〈0.05)。眼球突出度与年龄有关,20~60人群眼球突出度高于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距和两眼眼球突出度之间有高度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国人眼球突出度为18~22mm时需用进一步检查,而大于22mm或两眼眼突差〉2mm者可能存在病理性变化。有关年龄和性别对眼球突出度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随机抽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