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45例,将其列为实验组,测定其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将其列为参照组,测定其治疗前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并将其与实验组患者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较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明显较高,两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癌胚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血清肿瘤标记物与肺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并且能够为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可作为临床指标辅助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避免疾病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及糖类抗原125(CA125)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设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取45例;选取肺癌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2组均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其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和CA125含量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和CA125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出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和CA125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更有利于肺癌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交叉配血实验后输血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两种交叉配血实验方法,聚凝胺法作为对照组,微柱凝胶法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不规则抗体种类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抗E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抗D、抗e、抗M、抗C、自身抗体等检出率相当,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对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的效果更佳,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高,临床可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何氏接骨续筋胶囊对骨折术后愈合及远期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术后患者当做此次研究的一般对象,并将其以随机的方式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此为基础采取何氏接骨续筋胶囊治疗,对两组VAS评分、愈合时间、总体有效率以及术后第3周、第5周、第7周的骨痂骨密度值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VAS评分、愈合时间、总体有效率以及术后第3周、第5周、第7周的骨痂骨密度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何氏接骨续筋胶囊对骨折术后愈合以及远期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并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部手术合并肺部病变患者行不同体位插胃管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合并肺部病变患者98例,将其按照插胃管体位分成端坐组、半卧组和仰卧组,对其插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等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种插管方式易于接受和难于接受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组失败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且操作时间长(P<0.05)。结论在对患者行胃插管时应掌握好插管部位,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使患者易于接受,为治疗提供基础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手术室护理服务工作实施细节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手术室治疗的患者86例,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工作管理;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工作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手术期间不良事件例数。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对手术室护理服务工作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6.7%,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期间仅有2例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的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手术室护理服务工作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缩短手术操作和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为主,后路椎弓根系统在临床已普遍使用,相比之上,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相对较小。由于胸腰段特殊的解剖特点,后路椎弓根系统加侧前方减压手术可以解决临床上部分胸腰段骨折并有脊髓前方压迫者,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复查行MIR及多排重建CT检查,发现前方减压不够彻底,后路植骨融合效果较差。我们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后路行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