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大直径球头(36mm)Delta陶瓷-陶瓷界面人工髋关节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25例(25髋)采用36mm大直径球头Delta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IA)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随访Harris评分系统和影像学资料进行髋关节功能和假体情况评估,并报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关节置换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1例患者出现术中陶瓷内衬破裂。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月,平均2年3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52.5+5.4)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1.0士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患者报告与关节相关的异响。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移位及碎裂发生,骨溶解。结论大直径球头Delta陶瓷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的早期结果满意,其陶瓷材料性能的改善和使用大头径假体可以减少关节假体磨损和脱位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上颈椎手术中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Pediclescrewnavigationaltemplate,PSNT)辅助椎弓根螺钉(Pediclescrew,PS)植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收治的12例上颈椎畸形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上颈椎CT平扫数据获得个体化PSNT,并在手术过程中使用PSNT辅助PS的植入。术后观察患者CT平扫图像中PS与椎弓根和骨皮质的位置关系,并判断螺钉位置的优劣等级。结果12例患者共放置34枚PS34枚,其中20枚置入C2、8枚置入C3、2枚置入C4、2枚置入C5。PS位置Ⅰ级31枚(91.2%)、Ⅱ级2枚(5.9%)、Ⅲ级1枚(2.9%)、Ⅳ级0枚。优良率为97.1%。结论在上颈椎手术中,PSNT为一有效可靠的导航方法,且能够显著降低术中电离辐射的暴露时间。值得在上颈椎手术中开展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可膨胀髓内钉(FixionPF)应用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22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采用可膨胀髓内钉系统(FixionPF)固定,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6名,股骨粗隆下骨折4名,股骨粗隆下合并粗隆间骨折2名.男7名,女15名,平均年龄72岁.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200ml,术中平均透视6次.骨折术后临床愈合时间最短8周,平均10周.未发生脂肪栓塞、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肢体短缩、髋内翻以及旋转畸形.结论FixionPF可膨胀髓内钉固定原理为沙漏样固定,应力均匀分布于股骨髓腔,股骨头栓钉于股骨头内膨胀,增加抗旋转能力,不需扩髓、远端交锁,其独特的设计原理可减少创伤和相关于术并发症,尤其适合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纳米人工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随访分析了1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人工骨椎间植入融合结合前路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平均随访5.8+0.8月,采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颈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维持情况.结果纳米人工骨块融合率术后3月为81.4%、术后5月为100%;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9±1.4mm恢复至9.5±1.6mm、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保持良好;术后1周JOA评分由术前8.6±1.5分提高至11.6±1.5分、末次随访时为13.8±1.4分;植骨块、钢板、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临床短期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避免了取髂骨的各种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纳米人工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86例头颈部CT增强血管成像的病例,采用常规扫描成像(固定管电流)和Z轴ATCM成像各43例。常规成像组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0岁。ATCM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3岁。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1)、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扫描参数(kV、mAs、p、TH等)、造影剂注射速率、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扫描方法的成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Z轴ATCM的DLP是常规扫描成像法的0.74倍。结论采用Z轴ATCM能明显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DLP,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简介: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来进一步评价小儿脑疾病,探讨DT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患各种脑病的小儿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为生后3天至11岁(平均年龄4.8岁)。采用PhilipsInteraAchieva3.0Tesla的超导MRI仪,用回波平面成像(EPI)的DTI技术,b为800s/mm^2,15个方向。观察彩色分数各向异性(FA)图和三维彩色编码图。结果15例患儿中,发育畸形2例,分别是胼胝体发育不良、巨脑回;脑室旁白质软化(PVL)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脑软化2例;脑积水1例。在巨脑回病例,常规MRI见右侧脑回发育不良,呈巨脑回畸形,右侧脑室扩大,在DTI上见右侧病变区白质束明显较对侧少。胼胝体发育不良病例在DTI张量图见胼胝体菲薄。在PVL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均可见白质纤维束在放射冠颜色混杂,方向性混乱。脑软化病例可见白质纤维束部分中断。在脑积水病例可见白质束受压推移。结论DTI能够显示白质束的走向、绕行、交叉及推挤、中断等异常,可能对今后评估小儿脑病的预后转归有帮助。
简介: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椎弓根钉棒系统的临床复位效果。方法选择16例寰枢脱位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1.4岁。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手术前后对颈后部轴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对神经功能改善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评价。结果全组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轴性颈痛VAS术前为6.14±1.76,改进为术后4.82±1.45(江2.315,P〈0.05)。Frankel分级术前E级9例,D级2例。C级4例,B级1例;改进为术后E级9例,D级5例,C级2例。X射线、三维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棒断裂。寰枢椎植骨在6个月左右达骨性融合;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符合寰枢椎脱位复位的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