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运用多序列磁共振技术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在发病48h内接受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并分析经处理后得到的图形。结果:86例患者就诊后经多序列磁共振扫描后,均可将全部病灶反映出来;24h内,T2WI未能检查出全部病灶,但48h内可见;对比患者MRA脑动脉异常率:病灶直径小于15mm患者>15mm以上者;且在MRA显示下:小于15mm病灶直径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也更为严重。结论:采用多序列磁共振技术能够较清晰地呈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部病灶,对于合理确定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价值显著。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 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 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 检出率为65.8%, 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 检出率为94.7%, 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 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 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 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 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 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被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80例和8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将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DCE-MRI及血清PS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分为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癌组,分析DCE-MRI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观察并比较DCE-MRI参数,分析所有患者血清中PSA表达水平。结果: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有53例前列腺癌,27例良性前列腺癌,DCE-MRI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25%、88.69%、81.48%;前列腺癌组DCE-MRI参数ADC值低于良性前列腺癌组和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5月内共收治的 28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取 CT进行检查,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本次所选择的 28例患者均患有股骨头坏死,观察组患者确诊率为 92.85%( 13/14),对照组患者确诊率为 71.42%( 10/14),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和检查的确诊率更高,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螺旋 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本院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T组与 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 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 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关键词】 螺旋 CT;磁共振成像;小肝癌 目前来说临床上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多采取螺旋 CT或磁共振成像( MRI)的检查方法, 为了对比此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 此次研究特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我院影像科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本院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行螺旋 CT检查的患者为 CT组, 共 30例, 其中男 21例, 女 9例, 年龄在 26~ 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3±1.6)岁;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 30例患者为 MRI组,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在 27~ 6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8±1.9)岁。 6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或手术切除证实为肝癌。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CT组患者:使用 GE Lightspeed 16 ProVCT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有 56个病灶。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首先对其进行平扫检查, 设备参数为 120 kV, 160 mA, 矩阵 512×512, 层厚为 8 mm。扫描的范围为膈顶处至肝脏的下缘部位,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过患者的左前臂取静脉注入的方式, 碘普罗胺为造影剂。全部扫描完成之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相关处理。 MRI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1.5 T超导 MRI系统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 58个病灶。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 常规的扫描序列主要有 T1WI/WATS( TR 250~ 350 S, TE 5.1~ 7 ms)等。层厚为 5 mm, 层间距为 10 mm。经患者的肘静脉处注入, 选择碘普罗胺为造影剂, 用量为 100 ml, 速率为每秒 2.0~ 3.0 ml[1]。 2 结果 CT组与 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小肝癌的单个癌结节直径均在 3 cm以下, 且多个癌结节数目在 2个以内, 其直径总和亦在 3 cm以内。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够对病症早发现早治疗, 所以说小肝癌的确诊率就成为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 使用螺旋 CT进行平扫时可见患者病灶一般呈现为低密度灶, 且直径在 1 cm以下的病灶密度较为均匀。现阶段来说螺旋 CT大都使用容积式扫描方式而且有较快的扫描速度, 患者只需一次气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肝扫描, 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漏诊率, 并且避免了可能因呼吸运动引发的伪影及层面跳动, 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小肝癌 MRI检查 T1WI可呈低或高信号, T2WI信号略高, T2WI信号为中低密度, 而 T2WI呈高信号正是小肝癌的特征性改变。血供在小肝癌的发生及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其改变可知小肝癌的大体状况, 一般来说正常的肝组织有四分之一的血供来自肝动脉, 其余四分之三来自门静脉, 采用 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显示病灶动脉血供的变化情况 [3]。 因为螺旋 CT为可连续性的容积式扫描, 具有速度快且可覆盖面积大的有点, 同时配以多期增强技术, 就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小肝癌的一些不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随着医学技术的推广, 此种方法也逐步被医学界及患者所接受, 成为了临床诊断小肝癌的首要方法。但是近年来 MRI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此种方法具有成像速度快且对比噪声高、运动伪影少等许多优点, 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多层成像, MRI也渐渐的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中, 且优势逐渐显现。本次的研究组显示, CT组患者及 MRI患者采用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检查时, 对于小肝癌的诊出率分别达到了 91.08%及 91.38%, 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通过此次研究作者认为在经济以及成像速度方面相比较, 螺旋 CT增强检查能够较好的提高小肝癌患者病灶的检出率, 而且能够提高对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为临床操作提供有效借鉴。因此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 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 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独建库 .螺旋 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 .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2013, 42( 4): 393-394. [2] 李伟东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 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146-147. [3] 张建国 .多层螺旋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0): 1354-1355.
简介:【摘要】 目的:磁共振 DWI和 PWI联合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6月至我院诊治的 1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均进行磁共振检查,采用 DWI和 PWI两种成像方式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实际脑梗死图像表现情况。 结果:超急性期患者多表现为 DWI< PWI( P< 0.05),急性期患者 DWI> PWI、 DWI< PWI均较多( P< 0.05),亚急性期、慢性期则多表现为 DWI=PWI( P< 0.05)。 结论:临床上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诊断时,可以参考 DWI和 PWI图像表现情况,对疾病分期进行初步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临床效果如何。 方法 挑取2019年 8月至 2019年 12月 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应用磁共振与 CT实行诊断,并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参考,对患者应用磁共振与 CT诊断的准确率予以对比。 结果 60例患者经 CT与磁共振诊断, CT确诊的有 53例,占总数的 88.33%,磁共振确诊 59例,占总数 98.33%,与 CT诊断相较,磁共振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种检查方式在判断 ARCO分级 Ⅰ期、Ⅱ期上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