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封闭式持续性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深度烧伤患者取样60例,收治时间2021.01-2022.03,均接受创面修复治疗,随机双盲法分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n=30,对照组)与封闭持续性吸引技术治疗(n=30,观察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临床指标,创面愈合时间、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 疼痛评分,干预后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性负压吸引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处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改善患者预后,缓解疼痛感,可行。
简介:目的整理、分析古今文献中针刺治疗眼干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14部古代医籍及23篇针刺治疗眼干的现代临床报道,统计古今文献中治疗眼干取穴及归经情况,总结古今治疗眼干的经验异同。结果14部古代医籍中针刺治疗眼干共取穴47个,总使用频次为93次,穴位涉及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阳明胃经等。23篇现代临床报道中针刺治疗眼干共取穴47个,总使用频次为175次,穴位涉及经脉包括十二正经、督脉和任脉。结论古今治疗眼干相同之处是取穴频次最高的穴位均为睛明,穴位的归经均以三阳经为主;古今治疗的差异是古人针刺处方精简,而现代医家进行辨证论治,增加配穴,且在临床上广取经外奇穴,外关穴适用于干燥综合征眼干的治疗。
简介: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代方剂治疗肺间质疾病(ILD)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方剂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治疗肺痿及肺痹的中医古方建立数据库,并采用Excel、SPSS22.0及SPSSModeler14.2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等方法实现数据挖掘。结果:共检索到方剂84首,中药189味,高频中药57味,甘草、茯苓、桔梗、人参、麦冬等较为常用;补气药、止咳平喘药、清热化痰药最常选用;四气以温、平、寒,五味以甘、苦、辛,归经以归肺经、脾经、心经、胃经、肾经较常选用;因子分析最后提取了11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1.214%,其中补虚以温阳益气、滋阴养血等治法为主;泻实以清热、化痰、止咳、解表等为主,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聚类分析结果得到13个药组;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34条关联规则,药对以茯苓→人参、甘草→桔梗等为常用。结论:古代方剂治疗ILD多从肺、脾、胃、心、肾手,以补虚泻实为主要治则,多采用温阳益气、滋阴养血和清热、化痰、止咳、解表等方法进行组方治疗。
简介: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28例吕教授诊治的糖尿病医案,医案数据经过一致化处理之后,存储于中医医案数据库中,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吕教授治疗糖尿病医案共涉及中药210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丹参(64.06%)、牡丹皮(46.88%)、川牛膝(42.19%)、狗脊(41.41%)、赤芍(40.63%)。频次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则包含丹参、牡丹皮,赤芍、白芍,枳壳、枳实3组药对。通过药对组成关系分析发现:牡丹皮、丹参药对中,以牡丹皮为主药,丹参为辅;白芍、赤芍药对中,以白芍为主,赤芍为辅。应用中医案数据库的中医知识挖掘功能,以"佛手+香橼"作为关键词,对使用该药对治疗的医案中患者的症状体征、病位、病机等相关中医辨证要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吕教授在处方用药时,注重通活血脉,善用药对治疗。应用中医医案数据库,有助于发现吕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利于进行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
简介:目的通过整理阎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病例及医案,总结阎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阎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病例,将患者的首诊病历信息录入MicrosoftExcel2003中,进行数据规范后应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药物频数、药类频数、常用药物组合及常用药对,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共收集头痛病例200例,涉及中药95味,总频数为2247次,对频数≥20次的中药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共21味,总频数为1906次,总使用频率达84.84%,使用频数≥100次的中药共计8味,依次为:甘草、清半夏、茯苓、陈皮、菊花、白芷、枳实、竹茹,总频率为56.72%,常用的药物类别为解表药及理气药。对用药频数≥2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茯苓、清半夏、陈皮、菊花、白芷,枳实、竹茹、远志、龙齿,天麻、白术、全蝎、蜈蚣3个药物组合及茯苓和陈皮,全蝎和蜈蚣,天麻和白术,枳实和竹茹4个常用药对。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得出阎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常用药物,包括药组及药对,为今后阎洪臣教授经验总结奠定了基础,为今后临床治疗头痛提供了宝贵的辨证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