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的60例患者在手术前根据患者的体质量给予适量的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以及丙泊酚静吸的复合麻醉;观察组在手术前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之后再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将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血氧饱和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麻醉前HR、DBP、SBP和手术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统计学比较后,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气腹前、气腹后、气腹结束、手术结束时HR、DBP、SBP以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后,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在手术麻醉中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腺苷药物预适应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Mn-SOD、ICAM-1﹑iNOS的含量变化。方法试验用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梗塞组﹑IP组﹑腺苷PP1个循环组﹑腺苷PP2个循环组﹑腺苷PP3个循环组﹑腺苷PP4个循环组。通过TTC(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染色方法来测定心肌梗塞的面积;通过氧化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的Mn-SOD、ICAM-1﹑iNOS的含量变化。结果⑴心肌梗塞面积在心肌梗塞组中最大,IP后心肌梗塞面积有明显的下降,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PP三个循环组,心肌梗塞面积达到最小,在PP四个循环组,心肌梗塞面积较PP三个循环组稍有升高,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⑵心肌梗塞以后Mn-SO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PP以后血清中的Mn-SOD含量亦有明显的升高,从第一个循环到第三个循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高峰在PP三个循环的时间,与心肌梗塞组相比较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第四个循环Mn-SOD的含量较三个循环组反而稍有下降,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⑶心肌梗塞以后血清中的ICAM-1含量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CAM-1的含量随PP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含量在PP四个循环的时间达到最高峰,其同心肌梗塞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⑷心肌梗塞以后血清中的iNOS含量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NOS的含量随PP循环次数的增加减少,PP四个循环最低,同心肌梗塞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P对梗塞心肌具有保护作用,Mn-SOD、ICAM-1﹑iNOS在PP过程中有明显的变化,可能参与了心肌PP的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将预检分诊系统应用于儿科急诊中的使用效果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方法本研究选取某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的患儿110例,患儿入院后采取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诊并接受相应治疗。对预检分诊系统实施前后的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患儿的抢救结果。结果经比较,实施预检分诊系统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相比系统实施前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98.33%,患儿死亡率1.67%,医疗纠纷发生率0.83%,候诊意外发生率1.67%。结论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实施可有效提升患儿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该系统的实施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活检钳3种不同预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方法选择2014年5—8月某院使用后的宫颈活检钳(180件次),随机分为A、B、C组,每组60件次。A组对明显可见污染物进行预冲洗,B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min,C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min,并在水面下反复开合活检钳至少10次,同时对齿缝、沟槽处进行刷洗。3组不同预清洗后的活检钳均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潜血试验及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结果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60.00%、63.33%、80.00%;采用潜血试验进行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35.00%、50.00%、75.00%;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均显示C组器械合格率高于A、B组(均P〈0.05)。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98.33%、100.0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0,P=0.167)。A、B、C组不同清洗质量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活检钳类器械机械清洗前酶液浸泡,手工预清洗时配合反复开合手柄能明显提高清洗质量;目测结合潜血试验是较为理想的清洗质量检测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预康复策略实施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肩关节镜治疗的肩袖修补术患者设置为观察样本,样本总计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0例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分组,其中常规组内的35例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实施常规功能指导(主要包括对患者实施术后早期保护、疼痛管理,动态肩关节稳定性练习、肩肌力训练、功能恢复训练以及个体化指导等措施)干预,研究组内的35例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开展预康复策略(1.预术教育;2.关节活动锻炼;3.肌力锻炼;4.体重控制;5.吸烟戒断;6.药物管理;7.康复指导),之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这35例患者中,十分满意的有25例,占比71.42%;满意的有8例,占比22.85%;不满意的有2例,占比5.71%,总满意度为94.28%(33/35);常规组这35例患者中,十分满意的有20例,占比57.14%;满意的有7例,占比20.00%;不满意的有8例,占比22.85%,总满意度为77.14%(27/35);说明,研究组总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研究组外旋、内旋、后伸、前屈评分依次为(73.54±3.12)°、(55.36±2.25)°、(115.38±5.85)°、(124.64±5.55)°;常规组外旋、内旋、后伸、前屈评分依次为(65.26±3.25)°、(42.52±2.26)°、(103.22±5.81)°、(111.32±5.54)°;其t 值=10.873;23.819;8.725;10.048。说明,研究组各项活动度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护理中实施预康复策略予以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极高,可以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手术结果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及质量控制策略,为保证今后的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整理收集收集的1800份细菌标本检验资料,临床细菌检验的标本主要包括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创伤组织标本以及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观察其临床检查的准确性,并探讨相关的质量控制策略。结果收集的1800份细菌标本中,其中检验质量合格的标本共有1582份,总合格率为87.89%,其中血液标本的合格数为328例,合格率为93.71%,痰液标本的合格数为204例,合格率为76.12%,与其他的标本的合格率比较,痰液标本的合格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保证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在检验中要严格遵守细菌标本的采集、送检以及保存等相关制度,操作中防止污染,以上措施均能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中的有效策略。方法收集体检健康者共9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预防措施宣传教育,观察组进行综合性防治措施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随访。结果观察组一年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中,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预防控制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室感染控制与预防的护理策略,分析感染的现实挑战、关键因素与策略,以及护理策略的实施与效果评估。内镜室感染是医疗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声誉。感染控制与预防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协同努力。本研究强调了感染控制在内镜室中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分析感染控制策略的实施与效果评估,提出了优化护理策略的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内镜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