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护理方式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13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00例行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结果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和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其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会影响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因此,术后应针对性对胃肠肿瘤患者选择合理的护理方式对其胃肠蠕动功能进行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肿瘤中TP表达的临床病理关系,为疾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胃肠肿瘤患者184例,按照肿瘤类型分为胃癌组(n=71),结肠癌组(n=58)、直肠癌组(n=55),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调取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各组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不同分期患者患者TP阳性率。结果直肠癌T1+T2+T3浸润阳性率高于T4患者,直肠癌Ⅰ+Ⅱ分期TP阳性率低于Ⅲ+Ⅳ分期,胃癌组、结肠癌组患者TP阳性率高于直肠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胃肠肿瘤、不同病理表现患者TP表达呈现一定差异,胃癌、结肠癌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直肠癌T1+T2+T3浸润、Ⅲ+Ⅳ分期患者T片表达率相对较高,适用于TP相关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放射物理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转移肿瘤患者共2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以患者均实施全脑放射+三维适形加量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肿瘤控制情况,有效率为90%(18/20);生存治疗调查,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患者恶心呕吐有10例,骨髓抑制有1例,经对症治疗后有所缓解。无放疗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脑转移瘤患者采用放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转移瘤局部控制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意义。因此,放射物理技术的应用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放射技术或制定综合放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临床价值和技术优势。为放射科以后的工作和技术进展提供病例检查数据等。方法与传统X现摄影技术比较,DR摄影技术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例如工作效率、图像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的质量、技术操作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所占的优势。结果DR技术所获图像质量高、工作效率快、图像后处理技术操作方便,可为医院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结论DR摄影技术相比较传统X线摄影技术,在图像质量、图像后处理功能、及工作效率等都比较高,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可对疾病做出更加明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胃肠外科围术期,护理对胃肠道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胃肠疾患病人34名患者,采用随机计数法,将34名病人分成2个不同的组。根据实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围术期的护理。结果: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9-.27±7.04小时,肛门排气时间为27.82±7.94小时,排便时间为53.27±10.16小时;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4.61±6.55小时,肛门排气时间为20.86±7.53小时,排便是建时间为47.19±9.57小时。经统计学处理后,两个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在运用腹腔镜手术治进行良性胃肠肿瘤的同时,探讨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300例良性胃肠肿瘤手术病例,分成两组,15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150例采用普通开腹手术,并且翻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300例患者手术获成功,普通开腹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5min,术后3-7d下床活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66h;腹腔镜手术平均时间120min。患者术后1-3d下床活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48h。两组患者手术中无大出血现象,但少数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结论在腹腔镜下进行良性胃肠肿瘤手术不但创伤小,患者康复快,恢复效果好,手术具有很多的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 对胃肠肿瘤病患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于本院 进行治疗 的胃肠肿瘤病患 64例 作为此次 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32 人 。予以对照组 保守治疗,实验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病患复发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实验组 病患复发率 总有效率为 6.25 % ,明显 低于 对照组 病患 的 16.66 % ,对比差异较为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 实验组 病患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病患 ,对比差异较为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病变组织的外科手术切除已成为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最有效方法。医生应将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辅助检查与病变与周围组织、全身症状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到病患的病情,确定消化道肿瘤切除的范围和方法,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胃肠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后期胃肠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采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48例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外科治疗结局等一般情况。结果48例患者均行实时根治性手术,经1~2年的随访,38例治愈,占总病例的79.17%,10例患者病情反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占总病例的20.83%,死亡5例,所有死亡病例均为恶性肿瘤转移,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总死亡率比较(χ2=2.5357,P=0.111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6例恶性肿瘤患者1年以上存活30例。结论采取手术治疗是当前治疗胃肠肿瘤的首选方法,治愈率较为理想,但因胃肠肿瘤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特征,致使术前确诊率较低,为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首先对患者行良恶性肿瘤判别,再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简介:目的:探讨Fraxion放射治疗定位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raxion放射治疗定位系统对2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计划后在加速器下行位置验证,实施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启动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BCT)程序进行扫描获取治疗部位三维影像,与计划CT影像进行比对。结果:应用Fraxion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系统进行颅内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患者体位舒适,自动识别和抽吸口腔内的唾液;锥形束CT(CBCT)验证提示,X轴即患者的左右方向线性误差最大值为0.1cm,均值为(0.08±0.04)cm,旋转角度最大值为0.8°,均值为(0.53±0.30)°,Y轴方向上即患者的头脚方向线性误差最大值为0.3cm,均值为(0.20±0.06)cm,旋转角度最大值为1.5°,均值为(0.88±0.58)°,Z轴方向即患者的前后方向线性误差最大值为0.1cm,均值为(0.01±0.04)cm,旋转角度最大值为1.5°,均值为(1.08±0.44)°,三维影像与计划CT影像进行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t=4.92,t=10.18,t=4.25,t=1.90,t=6.91;P<0.05)。结论:应用Fraxion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系统进行头部颅内的放射治疗体位固定,能够满足放射治疗靶区的治疗精度和重复性,并可自动识别和抽吸口腔内唾液,保证了治疗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放射诊断鉴别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良恶性将全部患者划入良性组和恶性组,其中良性组40例,恶性组4例,比较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以及良性组和恶性组的放射诊断标准摄取值。结果放射诊断良性41例,恶性3例;病理诊断良性40例,恶性4例;放射诊断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40例;放射诊断为良性,病理诊断为恶性1例;放射诊断恶性,病理诊断良性0例。良性组SUVmax值6.3±0.3,恶性组SUVmax值6.3±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放射诊断鉴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