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实验组行蓝光照射8h,对照组行蓝光照射12h,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个月,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2.5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射治疗,8h与12h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后者,因此,蓝光照射8h易于获得临床医生与患儿家长的认可。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寻求一种更合理使用DDR系统的方法,使之能够得到更为理想清晰的影像。以50例胸透患者为例,在环境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照射野的大小。然后对所得影像的灰度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小面积部位摄影时,小照射野所得影像的清晰度及质量要好于大照射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实验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8.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59);实验组治疗前、治疗2d后血胆红素浓度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治疗4d后前者较后者显著降低(P=0.00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为36.67,差异显著(P=0.012),且前者奶量减少、体温异常、烦躁哭闹发生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2,0.028,0.042)。结论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和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治疗相近,但是前者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血清胆红素水平也显著降低,安全高效。
简介:摘要目的对寻常痤疮应用红蓝光照射联合异维A酸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本科2016年01月至06月收治的寻常痤疮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异维A酸进行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14d以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28d以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损伤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寻常痤疮患者应用红蓝光照射联合异维A酸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治疗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并配合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94 例黄疸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 47 例),参照组给予连续蓝光照射治疗,试验组给予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含量、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 95.74% )明显高于参照组( 70.21% ) ,试验组治疗 5d 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比参照组低,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4.26% )明显低于参照组( 23.40% ) , P <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 黄疸新生儿机体血清胆红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颈部偏中心肿瘤的三种常规照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一种临床上最为可行的常规放疗照射模式。方法选择30例颈部偏中心肿瘤(根治性或术后)放疗病例,全部均用面罩固定后做CT扫描定位。利用同一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根据病灶情况确定原发灶(GTV)、高危亚临床病灶(CTV1)和低危亚临床病灶(CTV2),术后放疗者直接勾画CTV1和CTV2。对每一病例设计三种照射模式,即传统照射模式(两对穿野分阶段照射)、野中野照射模式(大野中加小野同步照射)、改进照射模式(两对穿野加一前野小野)。传统照射法采用二次缩野照射,分阶段给予CTV2、CTV1、GTV照射;野中野和改进照射模式照射根治病例是先对CTV2大野照射,再对CTV1照射,缩野前后均同时给予GTV局部推量,GTV220-240cGy/F,CTV1180-200cGy/F,术后放疗病例先大野照射CTV2,同时给CTV1局部加量,CTV1220cGy/F,CTV2200cGy/F。比较三种照射模式的靶区内剂量学差异。结果三种照射模式GTV内主要剂量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等剂量曲线对靶区的包绕程度及适形度有显著差异;正常组织的受量在改进照射模式中最低。结论在颈部偏中心肿瘤的放疗计划中,采用改进照射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给予靶区足够的、均匀的照射剂量,并且能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具有临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