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经基本建立,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背景和人类环境关系重要前提。现有的考古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7000—6000年前后,山东西南部汶泗流域生长着现今生活在长江流域扬子鳄;距今5000—4000年前后,山东东南部日照带生长着刚竹,现代刚竹自然生长区域在江淮之间;辽东半岛和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中孢粉等记录了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气候和全新世中期气候逐渐冷干变化过程。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相当于现代江淮地区。目前关于该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取得认识远少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研究成果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2)年代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3)海岸线变迁问题有待深入;(4)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问题关注不够。

  • 标签: 海岱地区 新石器时代 气候 环境
  • 简介:南海西部4°~18°N,108.5~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从陆架至深海盆区,随着水深增加,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200~2000m处最丰富,向浅水和深水方向,其丰度均下降,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水深(D)有明显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关系完全不同: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而在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200m陆架区,浮游有孔虫含量水深满足关系式:1nD=0.021P+3.208;而在水深大于200m陆坡-深海盆区,两者满足D=-526.3P+52105.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增加,但水深大于200m后,碳酸盐溶解起主要作用,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下降.

  • 标签: 浮游有孔虫 海盆 陆架区 水深 南海 底栖有孔虫
  • 简介: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北西向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北东向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sedimentary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系列规模较小背驼式盆地。

  • 标签: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矿床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其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矿体厚度、宽度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松辽盆地孤店CO2气田泉头组发育大量含片钠铝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茜素红-S染色、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INCA能谱分析等,对含片钠铝石砂岩骨架碎屑组分、胶结物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等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含片钠铝石砂岩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粒、细—中粒为主,分选差—中等。砂岩中胶结物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粘土矿物。其中,片钠铝石最高可达砂岩总体积22%,在砂岩中或以放射状、束状、菊花状、杂乱毛发状、毛球状、板状等集合体充填孔隙,或呈束状和板状交代长石和岩屑。电子探针INCA能谱综合分析表明,片钠铝石主要由Na、AI、O、C等组成。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成岩共生序列依次为粘土矿物包壳~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自生高岭石—油气充注-CO2充注——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其中,CO2注入前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和自生高岭石,CO:注入后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松辽盆地 含片钠铝石砂岩 片钠铝石 岩石学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在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板内裂解产物.中元古代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800-1400Ma)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雾迷山组(1200Ma)中保留有丰富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如液化砂岩脉;碳酸盐岩中泥亮晶脉、灰岩墙、液化角砾岩、水塑性变形、各种卷曲构造、环形层、层内粒序断层以及碳酸盐岩成岩初期脆性变形.这些地震成因变形构造同沉积断裂相伴生.依据地震记录,中朝板块北部地区中元古代经历两次板内裂解,即1800-1400Ma之间1200Ma,1200Ma裂解导致燕辽裂陷槽最终形成.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理格局两次板内裂解相联系,古海盆范围、盆地边界、岩相带均受同时期断裂-地震控制.燕辽裂陷槽古地理环境个深部物质活跃、断裂火山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构造带.

  • 标签: 燕辽裂陷槽 中元古代 古地震 软沉积物液化变形 板内裂解 古地理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北延部分,中、新生代发育起来断陷盆地。东部凹陷北段辽河盆地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裂谷盆地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走向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复式断陷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定时期内,相邻级半地堑各有独立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次级半地堑具有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控制,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阻挡作用,在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发育差异。厚度最大密集段发育在TSTHST之间,区域性生油岩,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盖层。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规律:在缓坡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生储盖层发育状况及其有利构造圈闭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资料分析、野外剖面实测等基础上,将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段直罗组下段细分为2个亚段。在直罗组中识别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认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主要发育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东北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砂质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结合前人研究工作,认为源岩物质组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气候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整体认识,可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床步勘查提供重要沉积学依据。

  • 标签: 沉积相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 简介:卡拉库姆盆地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石油储量、84.0%凝析油储量和44.2%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盐下油气田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 标签: 中亚 卡拉库姆盆地 油气分布 区域盖层 成藏模式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性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基础;(2)对露头区储集层骨架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性规模、砂体数量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和变差函数等参数;(3)在虚拟井位设置、岩性标定和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和2套岩性模型,模型地质认识较为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
  • 简介:用不同地球化学替代指标(Al,Ba,Cu,Zn)对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生产力进行估算表明: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产力(0.31gC/m2d)美国二叠纪含磷组黑色页岩生产力(1.40gC/m2d)、华南巢湖大隆组古生产力(1.48gC/m2d)相比总体偏低,且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可以分为4个演化阶段:波动期、衰退期、繁盛期和爆发期。生产演化火山物质注入有很好相关性,火山作用可以促使初级生产繁盛。通过不同指标对比发现:生物成因Al受岩性影响比较大,陆源物质含量超过63%时不能用来指示古生产变化;Ba用作古生产力指标时受岩性影响不大,但在还原条件下易于流失导致生物成因Ba(Baxs)值失真。Cu和Zn相对稳定生产力估算替代指标。

  • 标签: 地球化学方法 广西扶绥 东攀剖面 古生产力指标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
  • 简介: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IASMeetingof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事件沉积、碳酸盐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盆地分析、成岩作用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resuspension)异重流(hyperpycnalflows)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风化作用提供硅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白云石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 标签: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 简介: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主要控制因素。

  • 标签: 海陆过渡带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陵水组 渐新统 崖13—1气田
  • 简介: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下部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最古老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层内呈弯弯曲曲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为地震振荡作用形成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富残余有机质构成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明显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为沉积面在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沉积构造类型。

  • 标签: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 简介: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时间早以及白云岩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

  • 标签: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岩化作用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图绘制也面临新机遇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高精度古地理图绘制,传统定性或手工绘制古地理图相比,涵盖学科信息广、涉及数据量大、图件精度高、可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结果,未来古地理图绘制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库庞大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以剖面为核心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图绘制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高精度古地理图。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地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地台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下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四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浅水台地这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
  • 简介: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富含微体化石,节肢动物介形类分布尤其广泛,其中Cetacella、Cypridea、Austrocypris、Hemicyprinotus、Cyprideis和Ilyocyprisinermis晚侏罗世以来各相关层位标准化石。这些水生生物绝灭或发生均很迅速,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均可对比,具有生物事件地层学意义:Cetacella属绝灭可能侏罗、白垩纪之交全球性古气侯降温和气侯带变化在柴达木盆地反映;早白垩世之后Cypridea迅速衰退地外因素灾变结果;中始新世晚期Austrocypris绝灭、渐新世Hemicyprinotus绝灭都与当时地质条件改变存在着内在联系;中中新世Cyprideis爆发推断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气侯干燥、湖水咸化结果;晚更新世晚期I.inermis等介形类动物群急剧衰减则全球气侯骤然变冷末次冰期事件有关。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中生代 新生代 介形类 绝灭
  • 简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形图、地质图数据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并计算了张家界地貌主要分布区潆水流域河谷形态特征和侵蚀积分值(HI),探讨了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特征。研究发现:潆水干流比降沿程基本上逐渐减小,纵剖面呈上凹形,凹度值约为0.70;主要支流比降明显大于干流,凹度值介干0.12~0.98;潆水干流河谷宽度和宽深比沿程向下表现出上升趋势、深度表现出下降趋势;漾水河谷横剖面凹度值上游较低,中游较高,近河口又降低,平均值约为0.63,都大于0.5;上中游主要支流河谷相对窄深,下游支流河谷相对宽浅;支流河谷横剖面的凹度值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大于0.50。说明这地区在地壳迅速抬升之间有较长时间地壳相对稳定,横向侵蚀形成定宽度河漫滩,河谷为U型谷,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或壮年期中晚期。河谷侧蚀,河谷凹度值大于0.5,张家界地貌独立峰柱得以形成重要条件;潆水流域上游下段和中游Ⅲ值较高,下游Ⅲ值较低,最高值出现在天子山周围;没有发现地势和基岩特性对潆水流域Ⅲ值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发育地区集中于潆水上游下段和中游上段泥盆系砂岩分布区,这地区Ⅲ平均值为0.46,处于地貌侵蚀旋回壮年期。

  • 标签: 张家界 溹水 河谷形态 侵蚀积分值 地貌
  • 简介:湖相碳酸盐岩产状多样,多以夹层形式分布在碎屑岩剖面中,也见以结核或钙质微体化石等薄层赋存于泥岩、页岩等碎屑岩中,具有层数多、单层薄、呈韵律性变化等特点。受构造背景、物源输入和古环境等因素控制,中国湖相碳酸盐沉积最早出现于二叠纪,主要发育时段为古近纪,具有沉积时间跨度大、分布面积广特征。湖相碳酸盐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沉积型、成岩改造型和热液喷流型3类。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可揭示原生和成岩过程中水介质环境差异性:(1)δ~(13)C和δ~(18)O密切相关,且δ~(13)C多正偏,指示封闭型咸水、半咸水湖泊环境;(2)δ~(13)C和δ~(18)O无相关性,且δ~(13)C多负偏,指示开放型湖泊环境;(3)δ~(13)C严重正偏,指示成岩作用时发酵带环境受到古细菌参与甲烷生成作用影响。

  • 标签: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开放型湖泊 封闭型湖泊 发酵带 甲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