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针对楔状、递变型、不同砂地比及反射系数相差较大等薄互层模型,通过正演模拟,结合复数道,详细分析了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等属性特征.研究发现,不同模型对应不同的瞬时属性特征.楔状模型,当0〈t〈T/2时,瞬时振幅随时间厚度增大而增大,当T/2〈t〈T时,呈负相关;当0〈t〈3T/4时,瞬时频率与厚度负相关.不同砂地比模型,瞬时振幅值随砂地比增大而增大,但在同一砂地比下,不同内部组合,瞬时属性也会有差异.等厚递变型模型的瞬时属性值偏向反射系数大的一侧,且瞬时频率倾斜程度更大.当反射系数由少变多,且极性变化时,瞬时属性特征也会越来越复杂.通过正演模拟可以定性分析不同薄互层瞬时特征,为薄互层地质解释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低渗气藏具有低孔、低渗、高含水等地质特点,其储层渗流规律较常规气藏更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通过保角变换、等值渗流阻力法等建立了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滑脱效应、高速非达西、表皮效应和各向异性6种影响因素的水平井产能方程。分析了各因素对水平井产能影响,分析了不同生产压差下各因素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变化。利用建立的公式可以预测6种因素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水平井产能,方便气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实例计算证明,这些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达40.24%,建议预测低渗水平井产能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影响水平井产能的因素。图8表1参16
简介:在采用断层传导率变异系数进行产量模拟时需要考虑断裂带的特性。断层传导率变异系数是断裂带和赋值网格块的特性函数。若考虑影响断裂带的地质因素,便可建立以地质为基础的、高分辨率的断层传导率模型。根据储层模型的岩石物性和几何形状,可以凭经验预测断层渗透率和厚度的中值。简化的大比例解析法可用来分析小型断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精细数值模拟表明,断裂带渗透率和厚度的可变性不应分开考虑,而且识别非均质断层流体的最佳标志是渗透率与厚度比的算术平均值。对过非均质断层的流体分异性的分析预测值与数值模拟结果是相符的,尽管不十分精确。相同的断层具有不同的等效渗透率,它部分取决于断层所处的渗透率场的特征。
简介:落基山脉中致密含气砂岩储层岩石在矿物学上一般是复杂的,矿物成分为云母、长石和碳酸盐,并且,泥岩通常是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构成的。测井工具从这些致密气层条件下的基岩测量得到的信号时常是既复杂又难以分辩。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测量信号主要来自流体组分且受基岩影响最小。把核磁共振(用于流体组分)与其他裸眼井测量值(用于基岩组分)组合起来,可以开发出内部相容的合理的岩石物性模型。为了计算Sw,对大多数岩石物性模型而言,需要知道Rw,m和n(以及PHIT,VCLAY和CEC)。对致密气层来说通过岩心分析测定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是很困难和费时的。其原因是:①要不损害岩石基体就不能洗净和干透岩心塞;②极低的渗透率妨碍饱和度测量。因为在这些储层含100%水的层段很少,因此由Pickett作图分析获得的m和Rw值时常是令人误解的。而且,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给定的致密含气地层中,不同砂岩的地层水矿化度是不同的。使用采出水来测定Rw也是成问题的,因为它受采出气的冷凝低矿化度水所污染。使用包括核磁共振测井在内的全部测井系列,就可能估计出地层条件下的m和n指数(有时和Rw)。例子说明了,要进行这些分析需要什么样的MNR测量值,以及MNR测量值怎样和其他的裸眼井测井数据相结合来确定相互一致的孔隙度-饱和度模型。象任何模型一样,可以用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数据结果证明或加强岩石物性模型。
简介:超压可由下列作用所产生:①压应力增加,②孔隙流体或岩石基质体积变化,③流体流动或浮力。埋藏过程中的负载由于不平衡压实作用(尤其在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快速沉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严重的超压现象。水平应力的变化在构造活动区可以迅速地产生和耗散大量的超压。涉及体积变化的超压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才能成为有效。与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作用有关的流体增加太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超压现象,除非存在极佳的封闭条件。生烃作用和油裂解成气可能产生超压现象,这取决于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温度史以及岩石的渗透率。但是,这些作用过程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可能受自我限制,因为压力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有机质变质作用。生烃作用和热裂解产生超压的潜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在埋藏较浅并“具有良好水管系统”的盆地中,由于水头而产生的流体流动可以产生严重的超压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油气浮力和渗透作用只能产生少量的局部超压现象。不可压缩流体中的气体向上运动也可以产生显著的超压现象,但对此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许多沉积盆地中,最可能产生超压的机制往往与应力有关。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简介:峰值预测模型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中长期产量趋势预测方法。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增长呈多峰态的特点,采用多峰高斯模型,在产量—时间序列中引入最终可采储量作为边界条件,并首次运用于四川盆地中石油西南气区(以下简称西南气区)中长期产量趋势研究中,定量的进行全生命周期预测。结果表明:①针对西南气区天然气产量呈波浪式前进的特点,多峰高斯模型可以进行全程、精细的拟合;②最终可采储量(URR)是决定未来产量趋势的主控因素,通过天然气开发潜力分析,估算西南气区最终可采储量为(4.1~4.5)×1012m3;③引入边界后,预测结果与勘探开发实际吻合度更高,在未来30年,西南气区天然气产量将快速增长,产量峰值(700~760)×108m3,稳产20年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