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综合了甲骨文研究和国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近理论,针对甲骨文地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综合文字学、地理学等方法研究殷代景观研究的两个方面,真实景观及感知景观,同时强调通过景观研究分析人地关系.本文对殷人的景观观念、感知、分类方法及类型等进行了案例研究.

  • 标签: 甲骨文 历史地理学 景观 人地关系
  • 简介:当今文化景观日益现代化,传统习俗和民风民情渐渐丧失;噪音污染打破了家园的宁静,乡村声环境遭到破坏和损毁,乡村声景观的生态和人文危机日益凸显。乡村声景观的“乡音”构成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和心理四个维度。乡村声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田园、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保护开发“记得住乡愁”的乡音,关键在于将乡村声景观同乡村生态环境和乡土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和开发乡村声景观的生态环境、生活形态、乡村传统人文声景和乡村旅游地的“乡音”场所。

  • 标签: 乡村声景观 “乡音” “乡愁” 声音遗产 保护开发
  • 简介:<正>旅游审美对象一般地分为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泛指劳动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它区别于自然景观美,又以自然美为素材、背景、陪衬、对象,往往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人文景观美涵含着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是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真、善、美的统一。

  • 标签: 人文景观 审美特征 黑格尔 中国古典园林 社会美 艺术美
  • 简介:景观美学评价是景观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将主观评价法纳入科学的景观评价体系,该方法的"客观性"必须得到证实。本研究试图证明,在进行主观整体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同时也对景观的某些客观属性进行认知,且这种认知可以定性为"客观"。按照事先设计的评价流程,六名学生参与了现场景观调查,并完成格式化的评价内容。研究发现:(1)在景观美学评价中,整体美学评价与评价者对某些景观美学属性的认知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包括视觉舒适度、开阔度、景观特有性、景观多样性等。(2)评价者的认知判断可以精确地反映视域大小及平均景深等客观的景观属性。

  • 标签: 景观美学评价 景观客观属性 视觉景观感知 武汉
  • 简介:河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格局、生态环境,风俗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缺位导致多数河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运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较好的促进河流与城市之间共生发展,具体思路是打破传统工程思维的方式建设河流两岸景观,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设计层面三个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城市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功能复合、工程景观与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问题。

  • 标签: 河流景观规划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规划设计 长利涌湿地公园
  • 简介:围绕城市与同性恋的主题,本文从现代性的视角回顾了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出现和发展,强调了同性恋身份认同本质上的城市属性。文章揭示了同性恋研究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并主要探讨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与同性恋欲望和权利表达之间的张力,尤其关注同性恋现象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公共空间”的建构。文章以2009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中“同志”社群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为例,展现了这个群体争取公共空间,改变城市社会景观的努力。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同性恋社群不断提升的社会可见度和日益扩展的公共空间,反映了中国城市和社会发生的积极变化。

  • 标签: 同性恋 城市性 公共空间 社会运动
  • 简介: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系统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重点开发建设淮河风情旅游带、皖江城市旅游带、徽文化旅游带和合黄联动旅游带四条旅游轴线,在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新的“点-轴-区”旅游空间格局。提出通过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旅游市场营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 标签: 旅游空间结构 演变 优化 安徽省
  • 简介:采用熵值法从城镇人口聚落、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方面对山西省96个县市2005和2011年两个时期的乡村性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10.0软件和Geo-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乡村性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性减弱但各县市差距扩大;乡村性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乡村性弱的县市多分布在中南部,位于汾河谷地、铁路沿线,乡村性强的县市多分布在东西北部的山地地区。(2)乡村性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且集聚中心不断强化,冷热点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热点区分布在大同东北部、忻州西南、吕梁北部、运城西南、临汾西部,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吕梁、晋中交汇处以及晋城、长治交汇处。(3)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产投资及空间近邻效应是影响山西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乡村性 空间格局 ESDA 山西省
  • 简介: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人文地理学 空间 滨海旅游 综述
  • 简介:根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和不同年代刊印的《户部则例》中的记载,结合有关人口、灾害数据,恢复了清代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发现,康雍时期,各地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确定,依据地区规模和人口数量,较为简单和整体划一;乾隆以来,常平仓储额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和西北地区高、中部和西南地区低的格局,它的形成受到了人口教量、受灾情况、地理条件、区域脆弱性和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常平仓 空间格局 清朝 荒政
  • 简介:从4个方面透视了我国20年来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进展。(1)溯源-学习与批判。国外的犯罪原因传统理论、犯罪新理论和城市犯罪空间理论等,为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提供了理论素养和反面教训。(2)历程-理念与实践。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并蕴育科学理念,到结合中国国情尝试应用实践,再到初步提出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并不缓慢的发展历程。(3)凝练-概念与框架。理清了空间防控的概念内涵、理论要点,阐明了空间防控的不可替代性。(4)展望-拓展与深化。我国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必将为空间防控研究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必将在空间防控研究领域里取得重大而独特的成就。

  • 标签: 空间防控 城市犯罪 空间环境 综合治理
  • 简介: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中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问题及其制度缺陷症结,在空间正义和依法治旅语境下,文章通过对地役权的空间再生产权能、权能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正义的系统阐释,并结合多个乡村旅游案例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地役权的权能空间再生产与空间正义实现概念模型,以期探寻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正义实现的法理路径。研究表明,地役权可以凭借其需役地和供役地的权能空间再生产及其权利人之间的竞合博弈机制,将物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使当地居民的资源环境权益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资本权益实现有法(律)可依;空间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实乃地役权制度的题中之义,启用地役权正当其时,并将有助于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正义法治体系。

  • 标签: 地役权 空间再生产权能 供-需役地 竞合机制 旅游地空间正义
  • 简介: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的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的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的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的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的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 标签: 绅士化 沟通空间 居住分异 邻里场所体
  • 简介:一个城市或地区通常有其标志性人工建筑物,它体现着这个城市或地区的魅力和特征。这样的人工建筑物被称为“地标”。本研究选择北京崇文区天坛街道的金鱼池小区的老合作品群雕作为该小区的地标,从环境感知(如颜色、造型、体积、位置等)和心理认同的角度(功能、意义和情感等的认同)考察了居民对之的接受程度。调查统计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等因素影响个体对小区地标的环境感知和心理认同程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以解释调查组间的差异是符合逻辑的,即年长者、在本地居住时间较长者、工人对地标的接受程度高于对比组;受教育水平低的是工人,他们对地标的接受度比对比组高;性别对地标的感知和认同差别不大。本论文的结论是老合作品群雕是金鱼池小区的地标,这一文化景观是该小区地方性的表征要素,由于它反映了小区的历史文化,所以被人们接受。地方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小区,加强和谐社区建设。需要社区认同。本研究的结论的应用意义是,社区认同需要有一个文化景观作为认同物,这个认同物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雕塑等不可移动的地上艺术作品。地标的明确可以促进社区的内在文化凝聚力。

  • 标签: 地标 感知 认同
  • 简介:书法景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文化景观和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而成为旅游景观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的书法景观为案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作为旅游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旅游者总体上对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鉴赏兴趣;书法景观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符号效应,具体表现在书法鉴赏、文化象征、审美引导3个方面,对应于外在行为、文化环境知觉、景观审美活动3个层次的行为效应.书法景观的符号效应在书法鉴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文化象征和审美引导方面无显著差异.书法景观符号效应研究对于揭示人们的地方感和环境行为与书法景观之间的关系、旅游景区书法景观的设计和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书法景观 符号效应 地方感 桂林
  • 简介: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历史名城开封是著名的北方水城,目前正在实施的“宋都水系工程”,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原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系统梳理了开封水体景观的由来,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注重水系周边历史文化景观的塑造;合理规划和谨慎上马“三期”工程,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开封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更新改造。

  • 标签: 开封 水体景观 宋都水系工程
  • 简介:声景是园林特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于声景视角的园林旅游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苏州园林匾额楹联为基础,自下而上构建苏州园林旅游声景的分类图:从内容方面,将园林声景分为自然声景和非自然声景。从时间方面,将园林声景分为季节性声景和非季节性声景;有限时声景和无限时声景。从空间方面,将苏州园林分为重要声景景区、次重要声景景区和一般声景景区;将园林建筑分为声景建筑和非声景建筑。在此分类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建议:区别开发自然声景和非自然声景;利用非季节性声景和无限时声景开发淡季旅游产品;试点开发重要声景景区和声景建筑。相关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为园林声景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园林 匾额楹联 声景 旅游开发
  • 简介:中国园林以其特有的风格、意境和魅力,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其艺术风格有南北之分,南方园林以规模较小、淡雅朴素而精致秀气的江南宅园为代表,北方园林以范围较大、气势宏伟而豪华富丽的皇家宫苑为代表。在中国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三朝,北方私家园林兴盛发展,融合南北园林之风格,既有宏伟之大气,又富含精

  • 标签: 私家园林 园林发展 竹园 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 北方
  • 简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性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 标签: 流动人口 城市 就业空间 空间集聚 关联研究